春節,原本應是歡天喜地的假期,許多人卻聞之色變,對他們來說,過年反而是頭痛的開始,想到就心煩意亂。
專家指出,年節假期常會帶來諸多壓力,引發憂鬱、焦慮、恐懼等情緒波動,肇因不外乎是:
一、人際關係:眾多親友相聚數天,彼此的需求、興趣不同,互動中難免產生摩擦或衝突。另外,對於親人不在身邊者,孤獨、悲傷的感受當下更加強烈。
二、金錢支出:俗話說:「有錢人過年,沒錢人過劫」,年節期間難免要打點禮品、食物、紅包,甚至安排應景娛樂,額外的消費,無形中增加既有經濟負擔。
三、生理負荷:購物、趕車、參加聚會、準備餐點等一連串的事務,容易讓人精疲力盡。過度放縱飲食,沉溺靜態活動,缺乏足夠睡眠,健康易遭受影響。
圖/Shutterstock Tirachard Kumtanom。
上述壓力雖在所難免,若能妥善管理,其實可以過得比想像中的好。建議如下:
一、承認感受:當所愛的親友最近去世,或彼此相隔遙遠,年節無法見面,感到難過是合乎常理。適當抒發情緒,毋須因過年而強顏歡笑,壓抑內心痛苦。
二、尋求支持:面對繁雜的家務,不要孤軍奮戰,應找人幫忙,分配責任。若您覺得寂寞、沮喪,不妨參與宗教集會或志工服務,藉此提振精神,擴展社交。
三、行事務實:對於年節習俗,保有您可以接受,且能力所及者,莫照單全收。若因故不克返家團圓,可利用分享照片、錄影帶或打電話拜年慶祝。
四、暫放歧見:嘗試接納親友,擱下昔日的不愉快,別在過年時翻舊帳,引發無謂爭端。即使目前仍有過節,也應待適當時機、場合再討論。
五、堅持預算:購物前,先編列欲採買的物品項目,並確認可供花費的金額,落實預算內容。莫隨意亂買,或為顧全禮數,打腫臉充胖子,造成收支失衡。
六、事先規劃:過年事務繁雜,若全擠在一起處理,恐怕會忙中有錯,易有疏漏發生。故要預先做好安排,斟酌可用時間,以免屆時狀況百出。
七、學習拒絕:對於別人請託,應量力而為,別怕傷和氣,勉為其難答應。若實在難以拒絕,也應調整既定行程,別逞強都要完成。
八、注意健康:過年享樂是人之常情,但也要有所限度,飲食過量或通宵看電視、打麻將,只會事後造成不適,故生活作息宜維持正常,仍要規律運動。
九、忙中偷閒:即使再忙,也要為自己爭取休息機會。找地方短暫獨處,閉目養神,小憩片刻,聆聽音樂,藉以恢復疲勞,緩和心情。
十、莫求完美:過年時的電視節目,最後常是圓滿結局。但在實際生活中,不如意卻是十之八九,故凡事盡力就好,若有不盡理想處,也別太過自責。
然而,當已試過各種方法,情緒仍是普遍低落,暴躁易怒,且出現失眠、食欲差等不適症狀,時間持續兩周以上,此時您可能有憂鬱症的傾向,最好趕快求助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員,以免病情惡化、慢性化。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原文刊載於《聯合報》健康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