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罹癌,相信許多人是聞之色變,對其無不充滿恐懼。以往文獻證實,運動有利骨骼、肌肉的生長,增強體質,降低發炎,改善情緒,強化體內各系統的機能,更重要的是還有防癌的作用。然而,運動的形式和運動量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有效防癌,始終沒有很清楚。
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臨床腫瘤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的報告就指出,成年人只要能遵循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於新版運動指南中的建議,也就是每週運動7.5-15MET(代謝當量,係指坐著不動所需的耗氧量),此舉就能減少罹患結腸癌、乳腺癌、肝癌等7種不同類型癌症的可能性高達25%,值得大家參考。
該研究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美國癌症協會和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等三個單位的專家學者合作完成。研究團隊針對9項過往的前瞻性調查所獲數據資料(註:個案總數逾75萬人,橫跨美國、歐洲與澳洲等三地)進行分析,目的在探討運動量和癌症發生率的相關。
統計發現,若能每週從事2.5至5小時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園藝、騎腳踏車、瑜珈與跳舞等),或75至15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如跑步、打網球、游泳、徒步上樓、爬山與跆拳道等),未來罹癌的風險似乎會顯著降低,且當每小時MET增加越多,風險也會降的越多。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在15種常見的癌症中,主要有7種癌症的發生率受到運動影響會比較大,而可降低的風險數值分別如下:
• 結腸癌(男性):8%-14%
• 乳腺癌:6%-10%
• 子宮內膜癌:10%-18%
• 腎癌:11%-17%
• 骨髓瘤:14%-19%
• 肝癌:18%-27%
• 非霍奇金淋巴瘤(女性):11%-18%
論文作者表示,上述運動指南建議的成人運動量原先是基於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所制訂的標準,結果研究證實同樣的運動量居然也能對抗癌症的威脅,且成效還不錯,如此結果著實令人感到興奮。
有鑑於此,想要遠離癌症,最好別偷懶,每天都要動一動。如果平時工作忙碌,沒有辦法運動太久,其實可以用累積的方式達到建議時間,不必一次全做完。另外,運動前最好先評估自身狀況,切勿硬撐或勉強,懂得量力而為、適可而止的道理,方能避免不必要的傷害。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