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擴散,台灣截至目前已有45個確診病例,此刻,認知症家庭更加辛苦,除要隨時注意認知症長者的防疫措施是否做好,更要留意氣候的變化,驚蟄開始,氣溫再次驟降,對於認知功能逐漸缺損的長者,唯有靠家人更細心照護,運用適當方法與溝通方式,才能幫助長者與家人一同遠離疫情與感染的風險 。
世界衛生組織2月29日宣布,將新冠病毒全球風險提升為「非常高」,說明目前在中國以外有94國出現病毒感染案例,愈來愈多國家受影響的現象相當令人關注,台灣自然也不例外。
受到疫情影響,發燒、咳嗽等狀況都成為關注的警訊,連公共運輸系統都注意消毒預防,甚至台北捷運都宣佈,一旦發現旅客體溫異常超過37.5度,將再透過耳溫槍進行複檢,溫度仍超過37.5度確認發燒將拒載,並通報119協助就醫。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驚蟄意謂著老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入春後,天氣陰晴不定、冷暖無常,還有人形容為:春天後母臉。今年驚蟄是3月5日開始,氣象預報當天入夜到六日清晨是最冷的時間,北部低溫下探14度。
對於認知功能逐漸缺損的長者,記憶力、判斷力、理解力、方向感、現實導向等受到退化影響,家人在此一時刻的照護更加辛苦與具有挑戰,家人應先瞭解長者認知功能是那一方面受損,及生活習性如何,針對所需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協助,因為每位認知症長者的腦退化性疾病類型不同,病程不同,生命史、個性與現存能力等也有差異,家人考量上述因素後,尋求適合的方式進行支持與協助。
認知症長者可能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
根據研究:老人、慢性病患、抽菸者是新冠肺炎高危險群,如果家庭中的認知症長者擁有上述三種條件,更是要小心預防感染。如果平時有固定量測體溫、按時服藥、寫照護日誌的習慣,此刻,除繼續維持這些基本活動、非藥物療法活動與紀錄精神行為症狀(BPSD)等,再加上勤洗手、戴口罩。
圖/勤洗手是預防病毒的重要關鍵;Shutterstock RVillalon。
目前防疫上,還是以量測體溫、勤洗手、戴口罩等方式為主,照護日誌的紀錄,一方面是可提醒家人在照護工作是否有遺漏;另一方面,可在回診時,提供給醫師掌握平日狀況的紀錄,做為實證醫學看診的依據。
這些防疫活動在此時更加重要,全家人一起將每天量體溫、洗手等視為固定家庭活動。一天至少兩次量測體溫、飯前與飯後等多次洗手及進行健康狀況監測,掌握是否發燒、呼吸道症狀等上呼吸道感染或類流感症狀。
目前研究已證實:洗手是重要的防疫方式之一,無論是含酒精的清潔液,或是以肥皂洗手,至少雙手及指頭間搓揉20秒,有人建議是唱兩遍生日快樂歌。不妨將洗手、口腔保健運動、十指操等視為每天固定的活動,融入於日常生活中,全家一起來,讓長者不是因為一個人做而覺得奇怪或陌生。
記憶功能部分,認知症長者先受損的是短期記憶,現實導向受損後,對於當前的人、事、地、物等失去判斷與辨識能力,導致於防疫措施及氣候變化等訊息,他們逐漸失去掌握與因應能力,家人除經常提醒,且可透過每天新聞報導與網路訊息,轉貼於家中適當的牆壁上,以關心的態度來支持與協助長者生活。
從長者角度出發,別用強硬方式逼他們戴口罩
若長者不習慣戴口罩,家人可先思考長者的個性與偏好,朝向他喜愛的人、事等方向,找尋他可接受的溝通方式,譬如:長者是權威人格特質,信仰權威,可找出他最信賴的公眾人物戴口罩的圖片,隨時提醒他,連這位都戴上口罩,上公共運輸工具所有人也戴上口罩,我們也必須配合一起戴口罩。
同時,轉移是否戴口罩的注意力到如何正確的戴口罩,家人與長者一起將戴口罩成為家人間的一種遊戲,可將戴口罩正確方式與戴錯的方式都做給長者看,讓他覺得戴口罩是必然的,跨越是否戴口罩的爭執,進入到戴口罩的方法,甚至可將周日到周六,每天的口罩放在不同圖案或卡通人物盒內,讓長者透過挑選今天圖案的口罩,達到建立現實導向的目標,增加生活樂趣。
家人提前觀看氣溫預報,將明天的氣溫寫在牆壁上的白報紙、或白板上,培養長者查看第二天氣溫習慣,晚上陪同一起準備第二天該穿的衣物,將口罩連同與衣物一起,建立長者熟悉口罩,視口罩與衣物是同等重要的物件,達到口罩融入生活中,協助長者建立對現實導向掌握能力。
認知症至今尚未研發出藥物來治癒,認知功能逐漸缺損雖是無法阻擋,如透過家人愛心與耐心,以適宜方式的照護,是可提升照護品質,維持家庭和諧,降低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以減緩退化的速度。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