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摯友定期聚會,不只紓壓還能增強免疫力 | 健康遠見
紓壓

摯友定期聚會,不只紓壓還能增強免疫力

【專家觀點】
摯友定期聚會,不只紓壓還能增強免疫力

現代人普遍都愛逛臉書(Facebook)、Instagram(IG)等社交網站,而通訊錄中的朋友數量動則就是千百個,乍看之下似乎顯得自己善於交際,人緣不錯,但能推心置腹,彼此坦誠以待的對象其實很有限。

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博士是英國牛津大學的演化心理學教授,本身也是一位知名的人類學家,其長年研究人類的社交圈,範圍包括新石器時代的村落和當代社會的辦公室生態,並將心得寫成一本名叫《150法則》(How Many Friends Does One Person Need?)的書。

在書中,該學者提出所謂的《鄧巴密碼》(Dunbar Number),也就是150人(註:有建立實質關係,比方說老同學、老同事等)為人類社交的極限,一旦超過這個數字,我們的大腦和心思就無法負荷,隨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度會顯著下降,相互的合作與信任難以形成。

另外,在可維持的社會關係中,達到「好友」程度的人約50個,而真正能夠緊密聯繫,屬於最核心的「摯友」圈,又有人稱為莫逆之交、知己、麻吉或閨蜜者平均為5個。而這5個人往往佔去所有社交時間的40%,他們提供最重要的社會支持,可說是精神支柱。

❝值得注意的是,羅賓.鄧巴博士還發現,與摯友定期約會聚餐有助身心健康,此舉不僅能降低焦慮、憂鬱程度,帶來好心情,且可以增強免疫力,加快生病康復的速度,而最理想的頻率為每週至少兩次。❞

他更進一步指出,以4人為一組的摯友團對彼此的身心健康助益最大。若是這樣的組合超過5個人的話,大腦中釋放的快樂荷爾蒙-安多酚(endorphin)會減少許多,意即談話難以盡興,愉悅指數降低。

有鑑於此,與其沉溺網路,盲目建立人脈,其建議不如珍惜現實世界的朋友,且不用很多,專注經營彼此關係,相信這樣會比較有意義,而他們對自己生活帶來的幫助會遠大於社交網站上那千百個人。

雖然社交軟體發達,但記得還是要定時約朋友出門見面。圖/雖然社交軟體發達,但記得還是要定時約朋友出門見面。

至於哪些朋友值得我們深交呢?國外熱門網站《Lifehack》曾有專文推薦,強調下列這幾種人適合當知心好友,不妨作為參考:

•  「活躍」的朋友:能一起從事各類活動,有他陪伴就不會覺得無聊。

•  「真誠」的朋友:能直言不諱,為了讓你能變得更好,願意說實話。

•  「熟悉」的朋友:認識很久,對你有足夠瞭解,隨時願意拉你一把。

•  「健談」的朋友:和你很有話聊,互動過程中就能讓自己放鬆許多。

•  「同好」的朋友:擁有共同的興趣,價值觀也差不多,相處無負擔。

•  「建言」的朋友:願意花時間傾聽,並告知具建設性的意見或做法。

•  「優秀」的朋友:特質或表現讓人心生崇拜,進而想積極提升自我。

(本圖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