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憂鬱症是「情緒疾病」,別對心理生病的人說想開一點、要知足 | 健康遠見
壓力

憂鬱症是「情緒疾病」,別對心理生病的人說想開一點、要知足

【專家觀點】
憂鬱症是「情緒疾病」,別對心理生病的人說想開一點、要知足 圖/Shutterstock panitanphoto

編按:藝人吳宗憲在節目上提到,會得憂鬱症是因為人「不知足」,此話一出引來各界撻伐。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表示,憂鬱症是一種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不是單純的情緒狀態。

台灣綜藝節目主持人吳宗憲,日前在「綜藝大熱門」節目中,對於來賓造型師李明川透漏自己有失眠、憂鬱症時,回應表示:「你幹嘛憂鬱症呢?我跟你講,憂鬱症的原因都是這三個字--『不知足』。」這是一個對於憂鬱症非常錯誤的歧視與不適當的言論。對此,我們要表示嚴重的抗議。另外,對於時代力量立法委員王婉諭(小燈泡媽媽)在臉書回應:「吳宗憲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自律、謹慎!」「說憂鬱症患者是『不知足』,赤裸裸地凸顯了評論者的歧視」。還有高雄市議員黃捷、網紅陳沂等人對此歧視言論的聲援,我們要表示非常肯定與感謝。

取自王婉諭粉絲專頁。圖/取自王婉諭粉絲專頁。

雖然我們最近因武漢肺炎的關係對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非常不以為然,但是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估計憂鬱症是21世紀三大疾病,並且在2020年的現在憂鬱症已是造成全球人類疾病負擔第二名的疾病。

但是憂鬱症的治療在台灣仍有四個重要不足,包括:

1.  就醫不足

台灣社區調查顯示只有1/5的憂鬱症患者尋求協助,而2018年健保資料顯示整體憂鬱症的治療約40萬人,表示還有很多憂鬱症患者仍不自覺、不承認或抗拒就醫。

2.  診斷不足

憂鬱症診斷準則需要持續兩週以上大部分時間九個症狀有五個以上,包括:五個心理症狀(憂鬱情緒、興趣缺乏、無價值感/罪惡感、無法專注與決定、自殺意念計畫或企圖),與四個生理症狀(失眠、食慾體重改變、精神運動遲滯/激動、疲累)。許多醫師可能只注意生理症狀而忽略情緒問題。

3.  治療不足

輕微憂鬱症可以心理治療,但中、重度憂鬱症則應該用抗憂鬱劑治療。理想上許多憂鬱症患者應該合併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的條件下,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並不被鼓勵。

4.  持續治療不足

理想上抗鬱劑治療建議需要三個月急性期治療改善症狀,加上持續期與維持期治療恢復功能、避免復發。但健保資料庫分析發現,三個月後只有17.4%的憂鬱症仍在治療,顯示提早中斷治療常見。

對於疾病的汙名來自於無知、偏見與歧視。憂鬱是常見、輕微可恢復的情緒狀態,而憂鬱症是一種持續、嚴重需要治療的情緒疾病。由於許多對於憂鬱症的迷思偏見,讓許多憂鬱症不敢承認自己有憂鬱症或排斥接受治療。或是已經接受治療的憂鬱症患者被迫中斷治療。憂鬱症就像糖尿病、高血壓一樣是一種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也不需羞恥。

❝對憂鬱症的人說「你就想開一點!」,跟對著坐輪椅的人說「你就站起來啊!」,其實是一樣的。❞

其實許多演藝圈的人都有憂鬱症。韓國許多明星因為憂鬱症而自殺。在台灣諸如藝人謝怡芬(Janet)、曾之喬,還有網紅理科太太都曾經承認自己有過憂鬱症。知名歌手瑪麗亞凱莉曾公開自己罹患雙極性情感疾患,她提到「疾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別人發現後看待自己異樣眼光所產生的巨大壓力」。藝人Lady Gaga得到金像獎時坦言自己早年創傷、長期憂鬱症的折磨,呼籲大眾重視心理健康。

憂鬱症離你我並不遠,需要大家更多的認識與重視。我們應該要一起降低憂鬱症的污名障礙,鼓勵大家提早情緒管理以預防憂鬱症,若是有憂鬱症應該積極治療、完整治療以重拾快樂與積極人生。

(本文作者為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原文刊載於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官網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