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不斷擴散,世界衛生組織也宣布,新冠肺炎病毒全球風險提升到「非常高」,全球確診已達245,484例,且有死亡案例10,031例,除影響許多國家與地區民眾生活,更影響全球經濟,各國紛紛推出紓困,其中,值得關注的是香港,1200億港元(約台幣4600億)的紓困措施,包括:居家安老類,值得台灣學習。
執政的民進黨主席卓榮泰於3月18日的中執會後也表示,外在衝擊是轉型及調整結構最好時機,應當把握契機擴大內需,運用紓困資源引導產業發展,增加對長照、公衛體系及人力資源的社會投資,並厚實基礎建設,因應未來挑戰。
台灣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產業經濟衝擊,立法院於二月底快速通過紓困特別條例,編列600億元特別預算,對受疫情影響的產業紓困,也提供民眾補助。立法重點包括需要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集中隔離或檢疫者,若請防疫隔離假,包括隔離者及其照顧家屬皆可申請防疫補償,自隔離或檢疫結束之日起,兩年內可申請。
雖有在野政黨提出長照假、照顧假法制化等,最後以表決遭否定,僅規定在影響生計時依社會救助法予以救助,所以這600億元紓困經費無法幫助長照,或因受到疫情影響的長照機構或家庭,似乎尚未回應到執政黨主席卓榮泰對運用紓困資源引導產業發展,增加對長照、公衛體系及人力資源社會投資的期許。
反觀受到疫情影響比台灣大的香港,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推出大規模措施支撐經濟,提出經費超過1200億港元,分為六大類,其中最轟動是港府低頭「全民派糖」,向18歲以上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一萬港元(約台幣3萬9000)。
港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發放萬元措施一方面是鼓勵及帶動香港本地消費,另一方面紓緩市民經濟壓力。預計措施可惠及約700萬人,總經費約711億港元。
六大類其中有居家安老類,包括兩年將增3000個長者的家居照顧服務名額等,也將提撥7500萬港元(約台幣2億9250萬),資助安老服務單位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軟食。
什麼是軟食?為什麼軟食對長者那麼重要?
吃是人類基本能力,也是維持生命、增進抵抗力、強化免疫力等重要方式,但部分長者隨著年齡增長,牙齒掉落,面頰肌肉無力,無法咀嚼,或因認知與吞嚥功能退化,無法正常進食時,會影響生活與生命,台灣常見對應方式是以安置鼻胃管,管灌餵食方式以維持必須的營養。
過去有兩篇拙作〈遠離鼻胃管 需重視介護食品(一)〉、〈遠離鼻胃管 需重視介護食品(二)〉,主要在介紹日本的介護食品「Universal Design Foods」,日本透過介政策的引導,將介護食品觀念與做法導入照護中,提升長者照護品質及降低鼻胃管的使用率,更能維護長者的尊嚴。
全世界若以地區來看,香港平均壽命為全球之冠,2017年香港男性平均壽命為81.32歲、女性87.34歲,比日本還要高,據厚生勞動省資料,日本2017年全國平均壽命為男性80.77歲、女性87.01歲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將會由2018年的17.9%,。
由於人口快速老化,2018年香港老年人口已達17.9%,政府資助的長照機構床位嚴重不足,造成申請人數多、輪候時間長達38個月等問題,即使是參與買位計劃的私院宿位亦需要輪候10個月,2018年更有超過6,000名長者在輪候資助院舍期間逝世,香港學者稱為:名副其實「等到死」。
這就是此次香港紓困項目中,會規劃兩年將增3000個長者的家居照顧服務名額的原因,此外,要實踐居家安老和減少入住院舍比率,需靠社區照顧服務「零等候」的配合,香港也增加社區照顧服務。
根據香港的研究,每九位長者中,有一位會出現吞嚥困難的進食問題,包括:認知症、巴金森氏症、中風等長者,此次紓困項目有居家安老類,提撥金額,資助安老服務單位為有吞嚥困難的長者提供軟食。
香港軟食(軟餐)的目標是協助長者用餐減少誤嚥及嗆咳、保留食物的原味、提升食物美觀、減少食物殘留口腔、保持口腔衛生、照顧者餵食更方便及整潔、 總體提升吞嚥障礙患者的飲食及生活質素,與日本介護食品為了讓具有咀嚼、吞嚥困難的年長者,也可以享受到營養豐富的飲食,發展出各種食材處理的方式是一致的。
讓食物軟化更易於食用,一方面能維持食物外形,刺激長者認知功能與食慾,經由視覺、嗅覺:喚起對食物的遠期記憶,願意進食,另一方面,維護長者尊嚴,避免以鼻胃管或將所有食物用果汁機絞拌一起進食,達到維持營養的目的,維繫抵抗力與免疫力。
新冠肺炎對長照機構的衝擊,不僅是感染控制,避免長者或工作人員受到感染,也應向香港學習並呼應民進黨主席卓榮泰的看法,將長照列入紓困項目中,讓長者得到更好的照護。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