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逾百日,台灣持續保持零確診紀錄,民眾歡喜迎接五一連假。但,被病毒冰封的世界各國,5月起將逐步解封,靠邊境阻絕病毒的台灣,還有更大的挑戰等在後頭……
「我們態度可以輕鬆,但生活不要鬆懈,」隨著疫情趨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宣布推動「防疫新生活」運動,將鬆綁體育、文化、餐飲等戶外活動,希望民眾在落實防疫之餘,也能放鬆享受生活。
連續五天零確診,讓台灣民眾終於鬆口氣,安心迎接五月天。但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一針見血指出,「台灣一定會是零確診,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境外移入的個案,怎麼會有新病例?」
陳秀熙指出,台灣現在要問的問題,不是零確診,而是「我們什麼時候解封?」「我們解封時,境外移入的政策要如何因應?」面對世界逐步解封,靠邊境阻絕病毒、成功守住疫情的台灣,勢必將面對新的防疫挑戰。
新冠病毒大流行,一度讓全世界陷入冰封。但從5月開始,各國將逐步解除封印,讓人民恢復部分日常活動。從義大利到西班牙,從以色列到澳洲,多個國家已鬆綁禁足限制;就連疫情最嚴重的美國,有一些州已開始重啟經濟,包括全美最慘重災區紐約州,也預計5月15日階段性重啟。
台灣靠邊境管制,打贏第一場仗
「台灣打贏第一場仗,是因為邊境管制,」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員何美鄉指出,台灣偏離WHO的防疫策略,很早就認清疫情、採取對策,透過實行入境後集中檢疫或居家檢疫14天,並做好接觸史追蹤,讓台灣守住了第一波疫情。
然而,目前的圍堵策略奏效,也不代表「過關了」。何美鄉直言,「沒有『零確診』這種東西,遲早都會破零。」民眾要認清的事實是,在疫苗和特效藥出來之前,新冠病毒的傳播和感染是無可避免、阻擋不了的,「這是一場長期抗戰。」
雖然國內已連續18天沒有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磐石艦染疫帶來的警報,也於4月底可望解除,但目前台灣的429例確診,其中55例為本土感染、31例為敦睦艦隊,343為境外移入感染,境外移入病例比重將近八成。
「因為世界還在大流行,境外移入個案還是有可能在解封之後進來,」陳秀熙直言,隨著全世界逐步解封,從國際貿易和外交等考量,台灣恐無法一直封鎖國門。「如果外國人來跟你做生意,他進來台灣要先休息14天,請問他生意要怎麼做?」
圖/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取自台大公衛學院官網
最晚6月底解除境管,政府應對入境者擴大檢測
從現在的疫情發展,以及國內外政治局勢來研判,陳秀熙預估,台灣從5月底、最晚6月底就會解封,屆時將再次面對境外移入的防疫難題,「大門一開,不可能零病例,馬上會回來的就是境外個案。」
陳秀熙建議,政府在解封時,應對境外移入者擴大檢查,不要讓他們居家檢疫14天,而是應該直接篩檢,「也不用去找什麼樣的快篩,就直接用最沒有爭議的核酸檢測(PCR)。」
他進一步解釋,國外入境人士一進來,就要檢測抗體和抗原,「有了抗體更好,表示他已經康復了。」檢測完之後,有抗原的就要居家隔離14天,有抗體但沒有抗原的就放行。「兩者都有的,也要居家檢疫14天,因為他還有一點小小的風險。」
「零確診很多天了,台灣能有這樣的成就已經很好,我還是給陳時中部長打100分,」陳秀熙說,指揮中心決定在2月7日和3月19日關閉國門,是台灣防疫成功的兩個關鍵時點,也是他給陳時中部長打滿分的原因。
打破零確診迷思,新冠病毒不會徹底消滅
但陳秀熙認為,我們接下來要走出零確診的思惟,並思考如何走出精準防疫,「大家不要一直care(在意)今天有沒有零確診,因為如果你要開放大門,就會有境外移入個案。」他說,目前的零確診,如果能夠維持14天,就表示台灣已經是安全的,民眾也不太需要這麼憂慮。
陳秀熙解釋,傳染病跟其他疾病不一樣,從不發生到發生,那都是一夕之間的事情,「也就是說,今天我們持續一段時間都沒有新病例,大家也不要覺得完全都沒有,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當民眾認知到傳染病不可避免,那麼,就會有「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務實心理準備、降低恐慌程度,所有人也會按照防疫準則繼續做下去。
「新冠病毒不會被徹底消滅,」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新冠病毒應對小組發現,即便實施長達五個月的「禁足」,只要相關政策放寬,疫情還會捲土重來。
因此,最有效的方式可能是一種「嚴格──放鬆」循環政策,也就是,當重症加護病房的人數激增時,政府會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但是,新增病患人數下降後,這些措施會逐步放鬆。
圖/公衛專家、前衛生署長葉金川。賴永祥攝
帝國理工學院新冠病毒應對小組認為,在後疫情時期,人們的生活會進入一個循環:週期性地停擺、週期性地重啟。
也就是說,人們須做好病毒二次爆發、甚至N次爆發的準備,直到疫苗出現。而保守估計,還需要至少18個月的時間,才能等到有效的疫苗。
公衛專家、前衛生署長葉金川也提醒說,零確診固然值得恭喜,但難度在於「繼續維持戰果」。因此,民眾接下來應該「防疫優先,安心生活」,在疫苗問世之前,這樣的日子還要一年。
美國智庫最新統計顯示,至少有79種疫苗與114種治療方式正在研究當中。不過,即使疫苗開發出來,也不是立刻能使用,還需一段時間觀察測試,通過官方審核,並找到量產的經濟方式,樂觀估計可能要一年以上。
葉金川表示,進入防疫2.0,民眾可以一邊防疫、一邊過日子,雖然經濟活動、就學和上班都能接近正常,但仍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的習慣,而且「應該繼續做,做一整年。」
正如陳時中強調,「零確診不是我們追求的,而是健康習慣的養成。」只要民眾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就能建立起最後一道防線,讓防疫團隊奮戰100天的努力,不會一夕化為烏有!
(本文轉載自2020.4.30《遠見雜誌》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