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正念」(mindfulness)係指有意識地以中立的態度去留心,覺察當下一刻,協助練習者關注和接納此時的情緒、思想和身體感覺,進而提升心理素質。該理念源自於東方佛學的「靜坐」、「禪修」,近年來西方學者以科學實證的方法研究並發展為治療技術,目前可見應用於憂鬱症、恐慌症、強迫症與飲食疾患等各類精神疾病的處遇上。
學習正念除能醫治疾病外,其實還有更多積極的作用。兩份不久前分別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行為神經科學》(Behavioral Neuroscience )和《心智、大腦和教育》(Mind Brain and Education)的報告就指出,中小學生若能接受正念訓練,有助改善課業表現和促進心理健康。
第一項研究由服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神經科學專家約翰.加布里埃利(John Gabrieli)教授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透過刊登廣告招募到100位小學6年級的學生,並針對他們進行實驗調查。
首先,所有人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人每天參與正念訓練,內容主要是要求他們坐下閉上眼睛,並關注自己的呼吸,專一於當下,不思考過去和未來,訓練時程長達8週,另一組人則只接受編碼課程。
在實驗前後,兩組人都安排問卷訪談。另外,「正念組」中有40人在實驗前後皆觀看不同表情的人臉圖像,過程中也接受腦部造影。
結果發現,「正念組」的孩子普遍告知壓力減少許多,比較沒有悲傷、憤怒等負向情緒出現,但「編碼組」的孩子卻沒有這樣的感覺。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實驗前自認壓力大的孩子,看到恐懼的面孔,腦中杏仁核有較大反應。而以往文獻證實,壓力感受大的人,杏仁核可能會過度活躍,造成當事者對所處困境有更強烈的負向反應。值得注意的是,參與正念訓練讓這些孩子看到恐懼的面孔,杏仁核的活躍度竟降低,意即他們能維持平靜祥和的狀態,不易受外在刺激影響。
第二項研究同樣是由前述學者所主持,其針對兩千多名中小學生進行調查,所有人需回答一系列涉及心理狀態的問題,藉以評估正念意識程度。後續也調閱這些孩子的在校成績和出勤、退學檔案紀錄。
結果發現,具較多正念意識,本身專注力較佳者,傾向有較佳的學業成就和較低的缺席率,退學率。
有鑑於此,其建議將正念訓練納為教室常規課程的一部份。而家長若是有興趣,也可帶著孩子尋求相關資源,親子共同練習,相信只要能持之以恆,在關係增溫的同時,彼此的身心健康都能從中受益。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