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都是孩子的錯?勇敢「對決」支配欲父母給的罪惡感 | 健康遠見
人際

都是孩子的錯?勇敢「對決」支配欲父母給的罪惡感

被迫接受父母有毒扭曲的愛
都是孩子的錯?勇敢「對決」支配欲父母給的罪惡感 圖/Shutterstock christinarosepix

被有攻擊性的父母養育長大的孩子,會有較強的罪惡感,這是必然的。畢竟,動輒斥責孩子、施加暴力的父母,總是將自己的行為舉止正常化,因此會傳送「都是你不好」、「你真的很糟糕」等訊息給孩子。這種父母很擅長讓孩子懷抱罪惡感。只要稍有不如意的事發生,他們就會巧妙地讓孩子覺得都是自己的責任,錯的都是自己。

譬如說,爸爸會以責備女兒「原本會很有趣的,但都被妳毀了」將自己的虐待正當化;而縱使被趕到浴室裡罰站,女兒還是會覺得「都是我的錯」。然而,在浴室裡罰站的理由,不過是除夕夜全家一起吃跨年蕎麥麵時,爸爸對女兒說:「妳就不能用更好吃的樣子吃嗎?」——這分明只是在找麻煩而已,也就是挑孩子的毛病;只要有自己不喜歡的地方,就會嚴厲地責備孩子。而孩子會想「都是我的錯,所以才惹爸媽生氣了」、「因為我是個糟糕的孩子,所以被揍也是沒辦法的事」。

會讓孩子這樣想的特殊話術是:「如果你更注意一點,就不會變成這樣了」、「如果你更孝順一點,就不會頂嘴了」、「如果你想得更多一點,就不會做這種事了」,用這些話語,讓孩子覺得都是自己的錯。或者,明明是父母犯下施加暴力的錯誤,卻說得好像都是孩子造成的,像是:「都是因為你是個垃圾,讓我氣到沒辦法不揍你,揍你害我的手痛死了!」像這樣讓孩子懷抱罪惡感,讓孩子覺得「我被打成這樣都是自己的錯」。

其他常用的話術還有——

1. 「不順利其實是本人自己有問題」→不順利都是你的問題,像這樣責備孩子。

2. 「很多事情不順利,都是因為能力不足」→都是因為你沒能力,才會變成這樣。

3. 「有些人就是很愛抱怨,那些人都有問題」→只要被質疑、有人表示不滿,就會把錯怪罪到孩子身上。

另外,為了將自己正當化,也常常使用以下話術。

1. 「親子之間有話就要說出來」→貶低孩子、怒罵孩子的父母將自己正當化時使用的話。

2. 「正因為我愛你,才會對你如此嚴厲」→表達出「虐待是愛情的證明」的價值觀,將虐待正當化。

❝如果父母每天都對孩子說這樣的話,也難怪孩子會覺得父母是正確的,錯的都是自己。換句話說,是父母將罪惡感深植到孩子心裡,最後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很糟糕」,自我肯定感更加低落。❞

對決,是必要的

只要和煩惱於父母有支配欲望的人討論,大家都會吐露各種不平、不滿的心聲:「只要不照爸媽的話去做,他們就會不高興」、「被爸媽搞得雞犬不寧」。像這樣的不滿,有可能是被父母支配的本人內心話,但也可能是為了「照著父母的話去做比較輕鬆」這樣的偏見而開脫。

我這樣寫,那些被父母支配而煩惱的讀者一定會反感地說:「才不輕鬆!我是真的覺得很煩惱!」然而,完全不回嘴、按照父母的話去做,在不順利的時候,至少自己的心裡可以找到「都不是我的錯」的藉口。「我都是照著父母的想法去做,自己其實不想要這樣,所以就算不順利,也是無可奈何的。」——像這樣留下逃避的後路,推卸責任,其實是為了保護受傷的自我與自尊。

這種自我防衛的方式其實很常見。想支配孩子的父母,其支配欲望與特權意識非常強烈,再加上傲慢與強硬的態度,要對這樣的父母回嘴是非常需要力氣與精神力的。所以,不管如何回嘴,都不會有任何改變,很容易就變成:「太麻煩了,不要回嘴了,就照爸媽說的話去做吧。」就某種程度來說雖然也是無可奈何,但會依照有支配欲父母的話去做的人,原本也就比較有逃避正面對決的傾向。

這從我自身的經驗來說也可以理解。我從小就覺得自己未來要進入文學系,成為記者或作家。然而,我的雙親,尤其是母親,卻深切地期盼我成為醫生。與此相對,我卻一直無法好好地與他們正面對決。只是曾在提出未來志願的時候,寫下「想要進入文學系」。母親知道後,非常嚴厲地斥責我:「進文學系要做什麼?也找不到工作。而且妳根本也無法成為什麼作家!去念醫學系!」

我的母親認為,對自己而言的幸福,對女兒來說也是幸福,進而將自己的願望強壓在女兒身上,不管說什麼她都聽不進去。如果分析我當時的想法,應該是像這樣子——總之,就算違逆父母進入文學系,如果沒辦法找到工作,這樣的責任我自己也無法承擔;所以,還是依照父母所說,進入醫學系比較安心。況且,幾乎所有大學,醫學系的分數都比文學系要來得高,只要我能進入醫學系,父母也就可以志得意滿了吧。而且最重要的是,我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希望被他們稱讚的心情很強烈。

所以,最後,我還是依照父母的心願進入醫學系——但這絕對不是什麼值得大喜大賀的事情。醫學系的功課和實習,並非我真心想做的事情,我也一直煩惱著自己是否適合成為醫生。況且,好不容易醫學系畢業了,也考上國家考試了,要踏上的仍是布滿荊棘的道路。成為醫生後的數年間,我仍然持續煩惱著自己是否不適合當醫生,也真心想要辭職過。

那時,母親介紹我相親結婚,勸誘我在鄉下當開業醫生,之後又聽說她背著我偷偷尋找開醫院的土地——我真的覺得很恐怖,也實在不想再被母親的欲望耍得團團轉了,之後我也持續拒絕她。那之後,她仍然時不時抱怨:「要是妳回鄉下開業就好了。」每次我都在心中大喊:「媽媽的幸福和我的幸福不一樣!對媽來說,我回去鄉下開業是幸福,但對我來說卻是不幸啊。」

回頭檢驗如此慘烈的經驗,我更覺得應該在大學升學時,就和父母好好正面對決一次。我應該忠實面對自己想進入文學系成為記者或作家的欲望,但因為我逃避與父母的對決,最後才造就這痛苦的結局。

經過各種曲折,我現在可以依靠寫作維生,著作也還算暢銷。當然,除了文章之外,精神科醫師的臨床經驗也很有用,能寫就本書,也是因為我是精神科醫師的關係。再者,我也不想否定進入醫學系、成為精神科醫生走來的這段人生——我並不想要這樣否定我的過去。然而,如果我不能完成小時候的夢想、進行寫作,只以醫生身分迎來我現在的年紀,一定會覺得「我的人生都在做什麼呢?」,覺得自己毫無價值吧。

所以,不違逆父母、照父母的意思去做,絕對沒有與父母正面對決來得輕鬆。對於想逃避對決的人,我想要大聲對你說:「應該回嘴的時候就回嘴吧,如果在該對決的時候逃避,往後只會有大大的苦果在等著你。」

逃避對決,乍看很輕鬆,但就長遠來看並非如此。首先,自己人生的責任,沒有別人可以幫忙承擔,最後都只能自己負責不可。這是我從親身體驗中所領悟的道理,所以若是覺得被父母支配很痛苦,請一定要正面對決。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生;原文刊載於片田珠美《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大好書屋)《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揭開父母情緒勒索、遷怒、控制、差別待遇的暗黑心理,停止複製傷害迴圈》圖/《都是為你好,難道我會害你嗎?:揭開父母情緒勒索、遷怒、控制、差別待遇的暗黑心理,停止複製傷害迴圈》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