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腦血管疾病長年佔據國人10大死因的前5名,平均每年奪走萬餘條寶貴的生命。中風不僅具有極高的病死率,致殘率也不低。當事人就算能夠倖存,往往也會帶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肢體、語言與認知等方面的失能,除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造成照顧者沉重的負擔。所以常是一人倒下,等同於全家倒下。
如何遠離中風的威脅,避免讓它毀了自己的後半輩子,相信是現代人必須正視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醫學期刊《中風》(Stroke)的報告指出,只要願意養成健康的生活型態,就可有效降低中風的發生率,且即使步入中年以後才開始也不嫌晚。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T.H. Chan)公共衛生學院的流行病學專家古達茲.達納伊(Goodarz Danaei)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一項大規模調查(註:護理師健康調查)所獲數據資料進行整理,目的在探討改變生活習慣和未來中風風險之間的關聯。
這項本土調查共有近六萬名女性護理人員參與,她們的平均年齡為52歲,所有人均定期接受健檢和結構式的問卷訪談,追蹤時間則長達26年。至於關注的生活習慣改變包括戒菸、每天運動半小時以上和減重等。飲食內容的調整也是調查的重點,比方說平時有無多攝取鮮魚、蔬果、堅果和全穀類,以及少碰紅肉、加工食品和酒精等。
圖/飲食內容是健康生活型態重要的一環;蘇義傑攝。
統計發現,中年時未採取任何健康生活方式的個案,中風比例約占4.7%,當中屬於缺血性中風者有2.4%,出血性中風者則有0.7%。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有改變生活習慣者,未來中風的機率可降低約25%,而最常見的缺血性中風更是能降低36%。若能持續搭配飲食內容的調整,中風機率可再降低23%。另外,飲食內容調整對降低中風機率確實有正面幫助,但相較於運動、戒菸和減重,後者會更管用。
一般來說,中風的發生率大致在45歲後會顯著增加,而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患病。這項研究的結果,只是讓女性朋友們知道,想以改變生活習慣,多管齊下來預防中風,年齡並不是問題。或許您會問,研究樣本全是女性,男性也可行嗎?其實以往文獻證實,要降低中風機率,上述的改變方式可能也適用於男性,所以值得大家參考。
正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預防中風纏身並不難,關鍵在於知道該怎麼做,也要能付諸實現。所以請下定決心,做好自律的工夫,並持之以恆,唯有守住自己的健康,才能守住一家的幸福。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