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門診中,腕隧道症候群很常見,這是人體內最常見的周邊神經受夾迫疾病,患者會出現手腕部麻木或無力,嚴重者在接觸冷水或熱水時,即會加重症狀,會影響工作能力,且常在半夜痛醒,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品質,令人困擾;腕隧道症候群的盛行率為276/100,000人年,女性的發生率約為9%,男性為6%,最常發生於40~60歲,各國發生率略有不同,英國約7%~16%,美國為5%。大多數研究證實腕隧道症候群與工作相關,歐洲早年報告的上肢骨科疾病中,高達60%與職業有關,如漁業食品工人高達73%會罹患此病,相當引人注意。
腕隧道症候群為腕部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引起手掌面正中神經支配部位出現疼痛、麻木和刺痛,包括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橈骨側。腕隧道症候群常常未能查出明確病因,但肥胖、重覆彎曲和伸展腕部動作、懷孕、遺傳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可能較常發生此病。尤其是手腕部經常從事反復彎曲和伸展動作、或可能具有較高扭傷手腕部風險的工作、操作高度震動的機械、工作時間較長久者等,發生風險會提高。有時在腕隧道外側或內側出現腫塊、局部水腫(如發炎、懷孕、停經、肥胖、腎衰竭、甲狀腺功能低下、口服避孕藥、心衰竭)、骨折或創傷後關節炎變形等,也可能壓迫正中神經。少數病患合併糖尿病、酗酒、維生素缺乏、神經毒素等,例如糖尿病患者發生率達30%,但對照組只約14%。
臨床上診斷腕隧道症候群並不困難,通常詳細問診病史,並經由神經學檢查正中神經功能,即可供診斷參考,問診時須多注意風險因子、加重症狀的因子或姿勢,以便在治療時建議避免會加重的情境,改善病情;例如針對常操作震動機械的病患,應改變工具或使用時間的限制等;臨床上另可根據神經電生理檢查判定客觀證據,有時候根據精細影像檢查來確定發病的原因和部位,例如針對局部腫塊等,進行手術前的評估。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依病況嚴重程度而異,包括非手術和手術兩種,非手術方式可使用腕部輔具、改變工作姿勢、藥物、改用無震動性工具等;手術方式包括切開式減壓和內視鏡手術。輕微或中度時病患可先採用保守治療,需要諮詢專家後施行,包括使用護木輔具、類固醇、物理治療、超音波治療和瑜珈等,通常配合適當休息,約經2~6週保守治療之後,症狀會出現好轉,持續3個月治療後,可得到最好效果。但若情況嚴重,經保守治療無效、或嚴重症狀未見改善者,應及早考量施行手術減壓。雖然如此,有時若已出現肌肉萎縮或形成嚴重神經病變痛時,可能在手術之後,也未能完全復原正常情況,此時需接受較長期物理治療和藥物來提高療效。
在飲食方面,曾有研究探討腕隧道症候群女性病患且合併維生素D缺乏的病患,經服用維生素D後,電生理學評估結果和疼痛皆有顯著改善,且都具有統計意義。因此,若腕隧道症候群病患經保守治療未見改善者,也許可檢測血中維生素D濃度,針對一部分缺乏維生素D者,補充維生素D也可改善臨床症狀。
(本文作者為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