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醫師的心理支持與鼓舞,能為病患帶來好心情,提升病患的免疫力,創造「數字治療」所無法企及的「身心健康狀態」。
漠視心理照顧的日本醫療
一般人平常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免疫機能呢?請恕我開出這看似不著邊際的處方,那就是「天天開心」。一個人如果笑口常開,免疫機能自然可以保持在良好狀態。
根據大阪癌症中心發表的研究結果,癌症患者在觀賞喜劇時,體內殺手細胞會提升3倍之多,而其問卷調查統計也顯示,患者在緊張、憂鬱、疲勞等六種項目的主觀感受上,都獲得改善。換句話說,對生病的人而言,心理層面的照顧意義重大。但現今的日本醫界並不重視病患的心理需求,專門照顧心理的精神科領域也遭到邊緣化,不被醫界當成一回事。
「精神神經免疫學」(psychoneuroimmunology)這門精神醫學,在全球備受矚目。這是1975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 y of Rochester)一群醫師,所開創的一門學科,以自律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所有與「心理」有關的人體生理為研究對象。
美國心理學者、正向心理學提倡人、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博士,他在著作《 學習樂觀.樂觀學習》(Learned Optimism: How to Change Your Mind and Your Life)中,談到一則澳洲的研究實驗。
該實驗人員對26名鰥夫(妻子因為意外事故或疾病死亡),在喪偶之後的1週和6週分別採血,分析他們體內的免疫機能變化。結果發現,當這些男子心情落入低潮期間,T細胞便無法正常增殖,免疫機能明顯低下。
塞利格曼博士也在書中談到憂鬱症與免疫機能的關係。根據研究機構對37位女性進行的追蹤調查,發現她們在人生的重大變動期間,免疫機能全數下降,而在極度憂鬱狀態下,免疫機能更是不堪一擊。
❝人體的免疫機能不僅關乎罹癌機率,也是擊退細菌、病毒等的重要防護力。健全的免疫力可以保護我們安享愉快生活。免疫機能受情緒影響非常大,但是當今的日本醫療卻輕忽病患心理層面的照顧,這絕對是不容等閒的問題。❞
醫師也需要注意病患的心理問題
日本的現代醫學對心理層面的照顧非常粗糙,這點可從日本82所醫學院院長是由精神科醫師出任者屈指可數的情形,便能夠窺出端倪。
醫學院長都是由各校醫學院教授投票選出,最有可能出線者,皆是備受重視的領域裡孚眾望的教授。從「精神科教授鮮少能夠當選醫學院長」的事實可知,精神科的重要性被低估。在日本,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遲遲沒有進展,而研究內容乏善可陳,又讓精神科更加上不了檯面,落入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精神科本身也難辭其咎。那些獲選為精神科教授的人物,幾乎都是生物精神醫學(biological psychiatry)、藥物學、腦科學專家。他們在診間當然也聽病患傾訴,但畢竟本科並非諮商或精神醫療專業。事實上,放眼目前日本各大學醫學院的精神科主任教授,像我這樣出身諮商或精神醫療本科者,一個也沒有。其後果就是,在臨床治療上應對患者的水準不足。
大學的精神科醫學教育也面臨同樣弊病。教授的本科如果是精神生理學(psychophysiology),授課內容當然會偏重自己的本科。
舉例來說,談到「感覺統合失調症」,就說是多巴胺分泌過剩;一說到「憂鬱症」,就說是血清素分泌不足。課堂內容圍繞著數字理論打轉,又或是熱衷講授藥物治療,卻對「創傷」這類現代精神醫學關注的問題幾乎避而不談。在唯一觸及心理層面的精神科課堂上,學生接受的是這樣的養成教育,將來走入臨床治療,自然主張「數字很重要」,而不懂得真正面對病患活生生的心理情境和治療需求。精神科的授課內容如果能在諮商與精神治療多下工夫,想必精神科可在各方面發揮更大的實質功效,並提升臨床診療的品質,加惠病患。
同時,其他科醫師在醫學院的專業養成時代,倘若接受過良好的精神醫學教育,會讓他們日後面對病患時,更懂得同理病患,知道如何說話可以巧妙而有效的激勵病患,或是警覺到哪些症狀表現可能是憂鬱症的前期徵兆,並協助轉介專科醫師。總之,醫護人員對病患心理層面的照顧,將更優於現在的粗淺無知。
來自醫師的心理支持與鼓舞,能為病患帶來好心情,提升病患的免疫力,創造「數字治療」所無法企及的「身心健康狀態」。遺憾的是,如今日本懂得關照病患心理感受的醫師已經不多了。奉勸大家如果要看病,就該找這樣的醫師。
(本文作者為日本精神科醫師;原文刊載於和田秀樹《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時報出版)
圖/《良醫才敢揭發的醫療真相:拒絕無效檢查,遏止過度醫療,拿回病主權的66個良心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