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家中平靜地迎接死亡」,是不少高齡者和家屬心中抱持的想法。然而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統計,近年來,雖然國內接受安寧療護的人數逐年增加,2018年安寧療護服務人數約有5.1萬人,其中接受安寧居家療護僅約1.1萬人,等於每5名臨終患者,只有1名選擇在家接受安寧照護,這個數字,和許多國家相比,事實上是偏低的。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日本團塊世代面臨即將「2025年問題」,進入「多死社會」的時代,也就是這群戰後的團塊世代將全部步入75歲集體老化,醫療照護體制將出現供不應求的問題,其中都會區將特別嚴重,厚生勞動省推測,2030年可能有47萬人「死而不得其所」,目前已經有7成5的人都在醫院過世,未來醫院床位將不敷使用。
隨著高齡急救患者增加,住院時間變得越來越長,導致沒有空床收容重症患者,將是急救中心面臨的重大課題。尤其台灣將在2026年也進入「超高齡社會」,高齡化比率超過20%,恐怕繼日本之後成為「多死社會」。2010年台灣有14.5萬人死亡,2025將增加到20萬人,2040年則增加到28.3萬人,每5年的死亡率增加在10%~13%之間,到了2060年,死亡人數更將達到33.8萬高峰,是目前的1倍多。
尤其,台灣在宅往生比例大約僅佔4成,遠低於國際6成,這當中超過一半以上的病人,受到傳統觀念「要回家死」影響,多為臨終才從醫院被送回家,如何推動居家安寧,提高民眾的接受度,成為政府當前最重要的課題,而對於沒有選擇居家安寧的遺憾,衛福部長陳時中的內心最有所體會。
縫補父親拔管後的洞,陳時中心痛
❝「父親走的那一刻,醫院讓我親手拔掉呼吸器,一拔,父親的牙齒頓時全崩掉了下來;他身上裝滿管子留下的孔洞,我一針針地縫著,我心痛地問自己,為什麼不讓父親在家中安寧地走?至少有尊嚴多了!」回想起父親痛苦的離世,衛福部長陳時中吐露深埋內心多年心聲,眼眶泛淚盡是滿滿不捨。❞
圖/陳時中;取自總統府flickr。
陳時中擔任牙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時,父親辭世。回憶那一夜,已是半夜一點多回到家,他才剛梳洗完畢,電話聲就響了起來,心頭湧起莫名恐懼,接起電話,果真醫院傳來父親已經撐不住消息,趕緊換上衣服直奔病榻。
自責沒讓爸尊嚴地離開
由於陳時中也是醫師,醫院善意地讓他親手為父親拔管,取下父親口中呼吸器時,「父親的牙齒一下子全都掉了下來,生前他的牙齒都是我幫忙看的,所以我知道父親的牙齒一向很好,當下感受父親在咬呼吸器時,是多麼地用力、多麼地痛苦。」
陳時中接著拔掉裝在父親身上的幾條管子,親手一針針為父親縫補著拔管後留下的孔洞,心裡不禁想著,不到2個月前,父親還在家中過年,父親的學生還來家中看他,父親是多麼開心,「應該來醫院嗎?還是讓父親最後時日在家裡多待一些,是不是會開心些?在家中安寧地走,至少有尊嚴多了」,想到這裡,陳時中不禁嘆了口氣自問:「生命的尊嚴是什麼?」
為父親整理遺體後,天已亮,殯葬業者來了。陳時中說,殯葬業者大動作搬動父親遺體,十分不尊重,接著將父親遺體送到第二殯儀館,由於二殯沒有位置,殯葬業者竟將父親遺體隨意放在「亭仔腳」,令他十分不滿,感嘆他人生努力這麼久了,具一定社經地位,竟讓父親遺體遭到這樣對待,難過自責很不孝。
以同理心推動長照政策
更讓陳時中氣憤的是, 得知第一殯儀館有位置時, 家人欲將父親遺體移至一殯,竟遭到管理單位拒絕,因為依「規定」遺體只能在找到下葬之處才能移出,「這是什麼規定,怎麼可以這樣?」但管理單位怎麼說都不放行。為了父親遺體能被尊重對待,一輩子都沒因私事拜託過別人的陳時中,最後只好找市議員幫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
陳時中說,經歷這些事,當時他深深覺得安心終老是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因此,他推動長照、居家安寧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等相關政策,都深具同理心,站在尊重生命價值的角度出發,希望每個人的心靈都能獲得安頓。
(原圖文刊載於《樂活一生》/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