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教養,形容得誇張一點,就算孩子品行優異、感受性高,但成績不好,也沒用。孩子的成績一定要好,因為孩子的成績就是媽媽的成績。唯有將子女送進名門大學,媽媽才能拿到「成功媽媽證書」,這是長達20年的艱鉅專案,通往成功的路上充滿荊棘。
國小不太會有問題,因為孩子多半還願意乖乖照著媽媽所說去做,一般上了國中後才會出問題。國中的課業難度提高、份量增多,孩子會感覺吃力,也會開始因為無謂的事煩心,連帶影響成績。孩子成績受到影響,媽媽也會出現焦慮。媽媽越焦慮,孩子越不受控。正當媽媽考慮是否該放棄管教、讓孩子自由發展時,其他媽媽就會跳出來說:「在這裡讓步就玩完了!現在才是關鍵啊!」媽媽想想似乎有道理,放棄等於白白浪費過去的努力,「倒要看看是你贏還是我贏,走著瞧!」
孩子呢?過去按部就班跟著媽媽排定行程走的孩子,上了國中後本能性地渴望自由,於是開始反抗。面對這樣的孩子,媽媽展開連環攻勢,溫暖的眼神變得冷漠,微笑變成冷笑,溫柔的低語變成吼罵。孩子試著聽媽媽的話,卻做不到,想做也無能為力。
這場與媽媽的戰爭中,孩子展現出來的叛逆背後,其實潛意識吶喊著:「我想讓媽媽開心,可是我真的做不到......。」媽媽不明白孩子的心,反而發動更猛烈的攻勢。終於媽媽的極限與孩子的極限相碰撞,落得兩敗俱傷。為期10年的熾熱戰役,結局是一場空。
戰敗的孩子會出現什麼情況?根據先天氣質不同,會呈現被動型和攻擊型兩種樣貌。被動型孩子會成為媽媽的俘虜,遵從指令、毫無生氣地過生活;攻擊型孩子則會頑強抵抗「媽媽敵人」,或者是向外脫逃。
面具憂鬱症:經過偽裝的憂鬱症狀
聽過「面具憂鬱症」(masked depression)嗎?是憂鬱症的一種,其憂鬱症狀是透過不良行為或身體不適呈現,好發於青少年,遊戲成癮、遲到、離家出走等脫序行為,不耐煩、怒氣等情緒起伏,或是頭痛、疲倦等身體不適,都可能是面具憂鬱症的症狀。這種經過偽裝的憂鬱症狀,不但不容易被察覺,反而讓媽媽更心煩。孩子藉由拒絕上學或沉迷遊戲的行為來反抗媽媽,媽媽為了管教這樣的孩子而逼得更緊,親子關係日趨惡化。
圖/Pakutaso。
面具憂鬱症多半發生在無法迎合媽媽期待的孩子身上,是為了求生而出現的反應行為。孩子因為備受壓力,身體到處出現疼痛;為了逃離管束而沉迷於遊戲中;拒絕踏入令人窒息、充滿束縛的學校......唯有這麼做,才能稍微喘口氣,獲得些許慰藉。
媽媽的野心導致孩子罹患看不見的疾病,比面具憂鬱症更嚴重的,是自尊感受挫。孩子活在媽媽鄙夷的眼神與壓迫下,自尊感開始動搖。當孩子感到自己的存在被最愛的媽媽否定時,等同於精神死亡狀態。孩子會在潛意識中認定自己是沒用、沒價值的孩子,還來不及好好感受世界的美好,就被迫帶著無價值感、無能力感出社會,於是遇到一點點失敗就崩潰。
這樣的孩子處於十分危急的危險狀態。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生病,或是知道卻沒告訴媽媽,因為說了也沒用。孩子不說出口的真正原因,是「怕媽媽會傷心」,所以孩子即使心已累到極點仍面帶笑容,也因此連媽媽都沒能察覺孩子已經病了。
❝所有父母都是在失誤與經驗中學習育兒,然而,能夠快速察覺孩子處於危機狀態的父母,才是明智的父母。❞
感知孩子傳遞的危機信號
如何才能得知孩子處於危機中?孩子和媽媽的對話裡藏著蛛絲馬跡。孩子不會直接告訴媽媽「我有危險」,但會從眼神和舉止中透露訊息。
最初的紅燈信號,是不管媽媽說什麼孩子都會反抗。如果孩子裝作沒聽到媽媽說話,或是對媽媽的話表露不耐,就是危機的開端。「你沒聽到媽媽說的話嗎?我說的話你聽不懂嗎?」如果媽媽發現自己口中經常出現這種話,表示和孩子間的紅燈已亮起。
若是孩子的不耐與反抗行為嚴重,媽媽搭話也會變得格外小心。如果媽媽察覺自己跟孩子說話時需要看孩子臉色,就進入明確的危機狀態了。這種時候媽媽更要謹慎,一旦錯過這個時機點,親子關係會日益惡化,孩子會關上耳朵、閉上嘴巴、躲進自己的世界,自此之後,親子對話只是敷衍,孩子不會把真正的心聲告訴媽媽,只會為了迎合媽媽矇混過關,或是謊稱沒有任何問題。
親子關係更趨緊張時,孩子甚至會對媽媽露出敵意的眼神。沒錯,敵意!將媽媽視為「敵人」,眼神中無意透露出「可能是你死,也可能是我亡」的威脅警告。當孩子出現敵意的眼神時,代表孩子否定自己的存在,是孩子瀕臨臨界點的信號。
當孩子反覆被「沒救了」、「沒用的傢伙」的言語攻擊時,會逐漸被抹殺。不只是言語,鄙視的眼神也是一樣。媽媽可能認為那只是口頭禪,但滴水可以穿石,傷人的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會在孩子的心和腦中刺出洞,使孩子出現危機感,感覺自己的存在岌岌可危。此時,孩子會開始出現反抗,彷彿什麼都不做,自己真的會消失般。會反抗的孩子還好一點,蜷縮的孩子問題更大。靜靜承受媽媽斥責的孩子,從不頂嘴的孩子,關上耳朵、閉上嘴巴、闔上眼睛過生活的孩子,這種孩子更危險,表面乖巧聽話,內心早已被病魔吞噬。這樣的孩子日後很可能會成為「隱遁型孤立者 」,或是毫無預警地闖下大禍。
當你發現孩子頻繁顯露不耐或反應日趨冷淡時,當你看著孩子心想「這孩子怎麼這個樣子?」時,媽媽要立刻提高警覺,腦中閃起紅燈,發出喔咿喔咿的警示聲。能覺察到這種危機信號的媽媽相當不錯,可以說是明智的媽媽。光能做到這點就具備當媽媽的資格了。感知到紅燈信號後,接下來該怎麼做?
「咬牙閉嘴」的忍耐練習
察覺到孩子有危機時,該怎麼做?一面分享我們醫院護理師的故事,一面解答這個疑問吧。
我們醫院不少護理師是職場媽媽,作為照顧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師,承受的壓力非同小可。大吼大叫的病患、隨時可能會出現暴力行為的病患、說要告護理師罵人的幻聽患者、愛慕護理師每天寄情書的妄想症患者……但因為對方是病患,除了適應,別無他法。這份具備高危險性的工作,若是對精神病院患友沒有熱忱,根本無法久待。
即使這些護理師承受偌大的壓力,仍舊認為照護患者的工作既有成就感、又有樂趣,真是一群了不起的人。然而,這群可以從容應對違背常理、妄想、情緒失控患者的護理師們,對自己的兒子似乎束手無策。
某次休息時間,護理師之間在閒聊時,護理長說自己因為兒子很煩惱,不管說什麼,孩子都會面露不耐,「不知道是孩子的問題,還是自己的問題」。一旁聽到的護理師說自己也有類似的困擾。
這樣的家庭豈止一、兩個。我提出一個可以分辨問題出在誰身上的好方法,並提議他們回家實驗看看。實驗名稱是「咬牙閉嘴」,當媽媽想開口對孩子說些什麼時,要無條件閉上嘴、忍住不說,改將想說的話寫在紙上,藉此來辨別這些話是不是嘮叨。3位當媽的護理師決定利用週末進行這個實驗,其中一名護理師篤定地說「我從不碎念孩子」,但還是聽從我的建議,決定回家試試。
到了週一,3名護理師將「咬牙閉嘴」時寫下的內容拿給我看。堅稱自己不碎念小孩的護理師遞給我時尷尬地說:「哎呀,我真的太會嘮叨了,都不知道自己是這麼囉唆的媽媽......。」
以下是3名媽媽週末兩天咬牙閉嘴寫下的部分紀錄。
多喝水。一次玩一個玩具。不要吃這麼多餅乾。吃飯時不要跑來跑去。說話快一點。不可以只吃蛋白,蛋黃也要吃。睡前要刷牙,漱口漱乾淨。(幼兒園生)
評量寫快點。背英文單字。看歷史讀物。專心看題目,不要分心。不要玩手機。坐有坐相。不要吃這麼多澱粉。先去洗手。不要一直吃杏仁,核桃也要吃。(國中生)
我問護理師們,實驗完成後有什麼心得。
「原來自己整天都在嘮叨。」
「強迫自己不能說話,鬱悶到火氣都要爆發了。」
「我實在無法咬牙閉嘴不說話,反而把悶在心裡的話一次爆發出來。」
「但是,當媽媽的沒辦法不碎念吧?不念孩子就不做啊!」
媽媽嘴裡出現的話只有兩種——「去做......!」和「不要做......!」媽媽以為自己只是吩咐孩子去做理所當然該做的事,殊不知那其實就是嘮叨。為什麼媽媽們會嘮叨著自以為不是嘮叨的嘮叨?因為媽媽心中有正確答案:媽媽知道評量寫快點就可以早點睡;挺直腰桿、坐有坐相,脊椎才不會彎;多看書,才能養成看書的習慣。媽媽只是想告訴孩子正確答案,但這些正解,對孩子而言就是嘮叨。
如果感覺親子關係有越變越差的趨勢,試著咬牙閉嘴1個月,不用去思考哪些話對孩子必要、哪些話不必要,只要掌握一個大方向:除了日常對話外,其他的話一概不要說,特別是叮囑孩子做什麼、不要做什麼的話,「建議」或「命令」絕對嚴禁說出口。趁著咬牙閉嘴的期間檢視自我,會驚訝地發現把話憋著不說的自己,無時無刻都在監視孩子。媽媽會將腦中的天線延伸到最高,孩子走到哪就跟到哪——「現在他在幹嘛?」「該寫評量了吧......」「是在房間玩手機嗎?」「差不多要去補習了吧……」「竟然還在看電視」,腦中不斷盤旋著這些想法。
實行咬牙閉嘴的前幾天會很難熬,務必想盡辦法撐過。剛開始的前兩星期,媽媽的內心會不斷翻騰,不自覺將監視雷達放到最大;兩個星期後稍微習慣了,容忍度也會隨之提升。一開始,孩子會先觀察媽媽臉色,起初還不敢輕舉妄動,過陣子才會慢慢放縱。見到孩子這種樣子,媽媽也要忍耐,畢竟孩子處在危機狀態,一定要忍住。媽媽不免擔心:「什麼話都不說,就這樣放任孩子不管,真的不會出問題嗎?」別無他法,把一切交給孩子,相信孩子;「萬一孩子隨心所欲,頻頻往外跑怎麼辦?」那也沒辦法,媽媽只能相信「孩子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其實,沒有任何方法比「相信孩子」來得更有效。
回到醫院護理師的話題。護理長分享:「我把話憋著不說,反而大爆發。孩子不肯自動自發,身為媽媽不說怎麼行!現在正處於把基礎扎穩的關鍵期,要是媽媽放任不管,孩子真的會什麼事都不做。所以我為了讓孩子振作,把家教費、補習費的發票都拿出來,讓他知道這些費用有多驚人。孩子看到後嚇一跳,跟我說:『媽,這麼貴喔?』不過也只是當下說說,並沒有因此奮發圖強。」
護理長的心情不難理解。辛苦上班回到家,見到孩子亂七八糟的模樣,怎麼可能閉上嘴什麼都不說?要媽媽憋著不說話,反而會生病吧!如果媽媽覺得自己快要悶出病,就把想說的話一次發洩出來;覺得孩子快要生病,就咬緊牙閉上嘴吧。一下這樣、一下那樣,也沒關係嗎?別擔心,大家都是這樣過生活的。
如果親子間已經無話可說,或是察覺孩子的眼神出現敵意時,就一定要咬緊牙閉上嘴,唯有這個方法,可以同時拯救媽媽和孩子。面對媽媽突然封口,孩子可能會誤以為「媽媽是因為生我的氣才不說話」,此時,可以這樣告訴孩子——「媽媽好像把你逼太緊了,你有問題,媽媽也有問題,所以媽媽決定要先改變。我的嘮叨似乎讓我倆關係越來越遠,往後會努力不碎念,先進行1個月試看看,不管你做什麼我都不會念你,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我念你,你就大聲說:『媽!你答應不碎念的!』我會努力遵守約定。」
一定要遵守和孩子的約定,撐過1個月,1個月後再找孩子聊,一起分享媽媽咬牙閉嘴的這段期間,彼此心裡的感受。之後該怎麼做?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看是要回到碎念,還是繼續咬牙閉嘴,或是找出適合彼此的妥協點。不過,孩子也可能沒有什麼改變。
重點是讓媽媽和孩子暫時中斷既往的負面關係、重新接上線。讓孩子看到媽媽為了自己付出努力的樣貌是有意義的,親子關係肯定會有所改善,至少無話可說的狀況和敵意的眼神會消失不見。
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矛盾的是,孩子卻可能因此陷入危機。當「為孩子好」的心態,混入媽媽自身的野心時,等於將媽媽的人生與孩子捆綁在一塊。媽媽爬上孩子的背,高呼「我的人生你也要負責」,孩子被迫背著媽媽,步履蹣跚。
媽媽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無法切割,只能共進共退。現今世代,這種現象日趨嚴重。
Tip:咬緊牙,閉上嘴!
先試著進行為期兩週的咬牙閉嘴練習。在餐桌、冰箱、書桌等地方放便條紙,有想說的話時,把它寫下來。兩個星期後,將寫好的內容拿給孩子看,詢問孩子哪些話是碎念、聽了會煩躁,哪些話對自己有幫助,以及哪些話希望媽媽不要說出口,哪些話講了也沒關係。若能這麼做,即使孩子的態度沒有改變,親子關係也能有所改善。
至少生長在這種媽媽底下的孩子,心理不會生病。
(本文作者為精神健康醫學專業醫師;原文刊載於尹宇相《覺醒媽媽的心理課》/方言文化)
圖/《覺醒媽媽的心理課:疲憊媽媽的「有毒情緒」,自我覺察與療癒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