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失智症正名 關係到民眾利益 | 健康遠見
疾病

失智症正名 關係到民眾利益

【專家觀點】
失智症正名  關係到民眾利益 僅為情境配圖。張智傑攝

失智症是否污名化,該給予正名?醫界一位人士過去主張,要對抗的是疾病,不是它的名稱,所以不需正名。近日他卻在媒體表示:將來用「瑞智」來取代「失智」,而不以負面言語來稱呼。公開承認一事實:在使用中文的世界裡,「失智」兩字帶給人們第一印象是負面的,如果疾病名稱繼續掛上「失智」兩字,只會造成負面的衍生效應,更應早日以理性思維,民眾利益為優先考量疾病正名的必要性。 

過去多次經由媒體公開討論以失智症的疾病名稱應正名,無論從民眾對疾病名稱的認知所帶來負面效應、此一疾病無論於拉丁文或英文的稱呼、醫學上對心智的意義、各種疾病命名方式、使用漢字國家及地區紛紛正名的事實、台灣是引用自日本的疾病稱呼,日本卻早在2004年已正名等論證來主張:以全民利益為考量,應給予失智症正名。

此一呼籲業經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於2018年9月在行政院院會建議衛福部將失智症給予正名,為患者洗刷污名與標籤。可惜衛福部未能正視問題的重要性,也無法以科學方式去探討疾病名稱對民眾的影響,漠視醫療機構為何改稱「記憶門診」的事實,持續沿用絕大部分所有漢字國家與地區已放棄不用的名稱。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 從7月27日開始一連五天召開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虛擬會議(Alzheime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AIC®)2020),這是致力於推進認知症科學的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國際會議。每年,AAIC都會召集世界領先的基礎科學和臨床研究人員、臨床醫生和照護研究社區分享研究發現,這些發現將有助於找到預防和治療方法,並改善阿茲海默症的診斷。

但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到了台灣卻被民間團體翻譯成國際「失智症」協會,此一團體去翻譯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2019年報告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9: Attitudes to dementia,令人感到十分諷刺的是該份報告目標是:如何努力於為此一疾病去污名化stigmatisation,翻譯出的中文報告卻是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非但不區思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去污名化的目標,反而持續污名化此一疾病。

為什麼許多教學醫院在神經內科所設的是稱為「記憶特別門診」?台北榮總即是如此,該院的老年精神科則是設「記憶門診」,為什麼他們不稱為「失智症門診」?

原因就在中文從字面意義來看,民眾容易將「失智」兩個字解釋為「失去智慧」或是「失去智力」,誰願意自己承認「失去智慧」或是「失去智力」,為什麼日本改為認知症?香港改稱認知障礙症?上海市民政局名文宣布,使用失智症或是痴呆症是歧視性用語,應稱為認知症。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所發起的是國際阿茲海默症月(World Alzheimer's Month)活動,目的在呼籲各國政府及社會大眾重視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克服社會對阿茲海默症的污名化及標籤化,提昇民眾對阿茲海默症的認識,這活動開始於2012年,在每年9月21日訂為國際阿茲海默症日,到了台灣卻被改為國際「失智」症日。

過去台灣有少數醫界人士主張,去污名化不在於改名心中沒有污名化,使用的名稱會污名化嗎?甚至主張,或許公眾真的不喜歡失智症三字,可以改稱為「諦綿西雅病」(Dementia Disease),因為這樣就不會造成上述之混淆。

他更強調:我們要對抗的是疾病,不是它的名稱。而且因為面對與瞭解帶來祝福。改名了,反而會讓我們對於疾病更不瞭解。改名,可以讓恐懼、受傷、痛苦、苦難消失嗎? 若是人們心中對失智者無污名,失智者就不會被污名化。為了去污名化,將病名改掉,不僅事無補,而且帶來新的問題,代價頗大。

討論疾病名稱應是理性,以民眾利益為優先考慮,醫療是為人類解決、舒緩病痛的知識與技術,絕非拘泥於教科書所寫或病理的思維,如果民眾為污名化的疾病所苦,少數醫界終於不再堅持使用「失智」,用「瑞智」來取代。

期望思考疾病名稱是一公共政策的思維過程,應該是理性與科學化的過程,非以個人主觀的經驗與價值判斷做成決策,猶如疫情階段,醫學背景出身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力主以自動販賣機來銷售口罩,未經嚴謹的方案利弊與可行性分析,結果就像他長照政策的「石頭湯」一樣,又是失敗的決策,損失的是民眾的稅金。

失智症正名,除攸關民眾對疾病的認知,影響到是否接受與願意照護,更影響到此一疾病對台灣未來的衝擊,因為隨著高齡化急遽發展,罹病人口只會增加,勢必有上百萬的家庭不得不面對,疾病名稱關係到是否接受疾病,怎麼能不正視其嚴重性。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