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如果當下嗆到的話,大家還是要先到急診科或耳鼻喉科就醫。不過,對於長者來說,一旦危急狀況解除後,如有特別需要重新練習正確的吞嚥方式,避免再度嗆到的話,你知道要找哪一個專門科協助治療與復健嗎?
李前總統因為喝牛奶被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不幸過世,也意外引發大眾對於「長輩吞嚥問題」的關注。但你知道,幫忙治療吞嚥問題的,竟然是「語言治療師」?
上週四(7/30),前總統李登輝過世的消息震驚全台,而起因,竟是一口喝得太急的牛奶!
2月8日晚間,李登輝在家中喝牛奶嗆到,引發「吸入性肺炎」緊急送醫,後來長達174天住院治療,但肺部仍然反覆感染,引發多重器官衰竭,最後不幸過世。
隨著台灣進入高齡化、超高齡化社會,高齡者的「吞嚥問題」,也愈來愈受到警醒。但你知道長輩出現「吞嚥困難」「吞嚥不順」等狀況時,該由誰來協助嗎?
長輩吃東西容易嗆到?原來是「語言治療師」負責!
很多人會直覺認為「應該是耳鼻喉科醫師吧?」但其實,耳鼻喉科醫師處理的是意外發生後的狀況,平常協助病患改善吞嚥狀況、教導相關喉部訓練的,是「語言治療師」!
「語言治療?這與吃東西有什麼關係?」面對多數人的直覺不解,台灣最早成立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的中山醫學大學,副教授也是第一屆畢業生的蔡孟儒指出,
「語言治療」其實有三大範疇:語言障礙(無法正確發音,例如發音不清、口吃)、言語障礙(無法明確說話,例如中風、腦損傷、失智症),以及吞嚥障礙(吃東西有困難,例如退化、疾病或中風)。
圖/取自shutterstock
前兩項社會大眾都很熟悉,尤其兒童早療,許多家長一旦發現小孩講話有狀況,立刻會求助專業的語言治療師;但面對長輩發生吞嚥困難,就算隨著高齡化人口的增加,病患在台灣社會中愈來愈多。
許多人卻不知道,其實有專家協助復健,「吞嚥發生意外,後果往往非常嚴重;而且對於長者來說,能夠好好吃東西,對於生活品質有著極大的幫助!」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語言治療師教學組長張毓蓉補充,語言治療乍聽會讓人以為專門負責「說話相關的治療與復健」,但其實在醫學臨床上的分類,頸部以下的相關復健,是由「職能治療師」負責;而頸部以上,則是歸屬「語言治療師」,「我們的學習,就是理解喉部、舌頭、臉部的神經與肌肉機制,以及如何訓練病人學會使用它們,說話是相關,吞嚥當然更是。」
過去,很多人對於吞嚥困難都以為只能選擇「鼻胃管」,無法順利進食,就用「灌食」來替代。
「但這只是讓病人活著,卻不是活好!」張毓蓉強調,灌食其實並不舒服,不能真正吃東西,也讓生活失去光彩。尤其隨著現代人愈來愈長壽,能不能好好享受高齡人生,是更多人追求的一件事,「這個趨勢下,愈來愈多開始重視吞嚥問題,也帶動語言治療師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