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創傷、家人的失和、朋友或情人的背叛,這些生命裡重大議題,會產生一缸子的情緒,讓人變得沈重有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失去關係或失去家人後,會將自己的行程填滿,讓自己無暇思考。因為一旦腦袋不忙碌,就會立刻跳出急需處理的人生課題,而多數人認為如果停下來去面對,會產生太多不必要的情緒,讓自己的生活更失控。 (本文摘自《走出關係焦慮》一書,以下為摘文。)
親愛的,其實那些情緒都是必須經歷的,而我們欠缺的,是看懂並安撫情緒的能力。大部分出於生命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往往有兩種:
1.失望
如果讓你受傷難過的人還在你身邊,情緒大約會環繞在失望上。例如:你有個不夠好的父親、不合理的上司、不貼心的伴侶,這些不如你意的人事物,往往令人生氣憤恨,帶來許多埋怨與指責。其實是因為我們對這人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期望,但事與願違的失望,佔據了大量的思維與情緒空間。
當你願意看穿自己對人的憤怒背後,其實是失望;你就能接觸失望情緒,從中釐清你的期望,問自己:「這期望合理嗎?如果對方一直做不到呢?我可以接受失望嗎?」當你願意接受生命裡有失望,你會開始放鬆,甚至放手,反而能更看懂那些讓你失望的人事物最原初的本質,而在失望的事件裡,找到內心的平靜。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unsplash
2.失落
讓你受傷難過的人離開你時,所感受到的情緒大多以失落居多。當我們失去重要的財產、地位與關係時,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哀悼,而有時正常的哀悼期很長,使得自己不斷在情緒低落與澎湃間徘徊。但我們很容易因為不理解,而心生焦慮與迴避。為了避免自己一直耽溺於情緒,就讓自己充斥在各種忙碌裡。我常會提醒在生命裡經歷低潮、失去重要人事物的人,要幫忙自己「在人前堅強,在人後真實」,也就是留時間給自己獨處,好好面對內心空洞。內在的空洞與悲傷,並不會因為你面對後,而被放大到難以收拾,反而會因為被看見而得到釋放,也能更快獲得內心平靜。
情緒代謝,找回專注力
我們從大腦的層次討論到心理的自動導航狀態,而進一步談到當人們在此狀態下,大部分會被生命裡的未完成事務給佔據。
但除了上述所提出的建議外,最後,我也提供給你,當情緒與大腦過勞時,你可以立即為自己做的兩件事:
1.讓自己大哭或大笑一場
有時力不從心、動彈不得時,體內的感受就像是一灘死水,因此透過讓身體新陳代謝,可以協助情緒與思緒也新陳代謝。你可以看一部賺人熱淚的肥皂劇,讓自己大哭一場,或搞笑劇大笑一場,這作用在於讓情緒得以流動,讓心中滿溢的情緒有機會找到出口,好好清理一番。而當你能放鬆自己的腦袋與身體,讓情緒一次宣洩,就能在隔日感覺到輕鬆並多一些動力。記得,腦袋與身體要同時放鬆,而不是一邊休息,一邊責備自己怎麼在這耍廢,如此情緒代謝才有用。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2.從過度焦慮中獲得喘息
如果做不了正事,那麼就做你可以做的事。有些人在極度焦慮的狀態中會開始大掃除、把馬桶刷得特別乾淨,這也是一種調節焦慮的方法,原理在於幫助自己將專注力轉移到能控制的事情上,或者完成某一件事,讓自己恢復對生活的掌控感。
因此,有些人除了打掃外,可能會專注做菜、專注創作,透過某些手作的事物,將專注力放在動作上,而不是一直在腦海中盤旋,讓大腦好好休息,又能透過成就感與掌控感的強化,增加自我力量,少了力不從心的感受。
圖/《走出關係焦慮:擺脫負面自我的18堂內在和解課(特別收錄10個情緒引導音頻QR Code)》一書,吳姵瑩著,三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