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經常跌倒、滑倒或絆倒,年紀愈大,風險愈高,是造成老年人傷害如骨折、頭部創傷等的重要原因,社區65歲以上居民約三至四成每年發生跌倒一次以上,80歲以上老人幾乎高達半數,其中約5%病患因傷害嚴重需住院治療,因此評估老年人的跌倒風險因子和及早診治,是臨床上的重要課題。
銀髮族發生跌倒的風險因子很多,且可能有多種因子同時存在,有些因子如年紀、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如巴金森病)、中風、失智等,無法或不容易改變,但其他有些則可加以改善,如環境、藥物選的用和調整、肌少症、生活運動習慣、營養補充等,及早積極評估和改善,有利於減少銀髮族的跌倒風險。
一般在評估方面,通常會篩選出高風險族群;包括近一年內發生兩次以上跌倒者、步態和平衡障礙、共病史及控制情況(如高血壓病患的用藥量和反應是否合適,是否會引起低血壓;糖尿病患者是否會發生低糖等,關節炎病患或中風病患的步態是否穩健,是否使用合適的助行器等),居家環境或外出是否有合適的陪伴者,適當改善前述、補充維生素D3、注意居家環境、使用輔具(如拐杖、助行器)、停用鎮定劑等,都可有效防範銀髮族的再次跌倒。
但實務面上,更應多加強調下列數點:
1. 個別病患的體力衰退時段不一,銀髮族可保持短時間的運動體能,但體力不支者很快會呈現疲態,增加跌倒風險。
尤其在早起者起床後一段時間、或到下午及傍晚時段,最常發生,應注意詢問。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定期評估體能狀況,以便調整策略。
2. 照明和視力的調適緩慢
從光亮的戶外進入屋內時,眼睛未能及時調適,可能「眼前一片黑」,讀者可以想像例如在走進電影院時的情形,尤其合併白內障和老花眼的銀髮族,應多加注意;此可做為改善室內環境照明的參考。
3. 室溫變化影響神經系統的反應
例如從冷氣公車、捷運站或商店走出來到大街上時,突然吹來一陣熱氣,會讓人頭昏眼花,暈頭轉向,容易跌倒。
4. 應注意動態的評估
例如改變姿勢會不會引起血壓降低或頭暈,在改變姿勢時是否發生平衡功能障礙,視力和聽力障礙程度是否影響病患的步態和安全、四肢肌力、步態等。
5. 加強情境模擬,發生跌倒的情境各有不同
例如登梯,在不平地面上行走,越過地面障礙物,跨過門檻等,增加相關模擬訓練,提升專注力,才可增加安全。
6. 保持肌肉循環和溫暖
研究發現,肢體的血管硬化指數越大,跌倒風險越高,可能與肌肉供血量減少、合併腦血管硬化、微小出血或腦皮質退化,進而增加跌倒風險,血管硬化指數可供評估跌倒風險。溫度降低可能會影響肌肉收縮或發生痙攣,也應注意。
7. 共病愈多者,愈需注意
制式的體能訓練、平衡訓練、多元運動課程,可顯著減少跌倒風險,但接受運動訓練者大都比較健康,真正常發生跌倒的銀髮族,卻較為高齡,且常有多種共病,服用多重藥物,如安眠藥,營養不良,因此須注意是否合適。
8. 注意提醒安全注意事項
例如吃藥後、用餐後、趕路時、下雨時等,都應注意安全。
防範跌倒應及早養成良好習慣,從多層面著手改善跌倒風險,且應注意時時評估與提醒,若有變化需加以調整改善。此外,家人的陪伴、個管師的叮嚀和一再強調,更是推動防跌的核心工作,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這些都是實務上須多加注意的項目。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