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體內都具有一種保持平衡的機能,叫做「恆定」。例如生氣興奮的狀態之所以不會長期持續,就是因為「恆定」機能發揮作用、中和了興奮賀爾蒙,才得以恢復平常心。
其實感情也有「恆定」機能
簡單來說,就是當一種感情出現的時候,為了恢復平常心,就會自動湧現出和前者相反的感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愛憎」。
俗話說「愛之越深,恨之越烈」。意思就是過去覺得可愛的情感越強,等日後開始憎恨對方的時候,恨意就會變得更深。
為了讓「可愛」的情感恢復平靜,「恆常」機能會開始運作,使那個人心中完全相反的感情——憎恨,變得和「可愛」一樣劇烈。
所以,遭到「拒絕」之後心情會馬上轉換成憎恨,就是這個道理。
人類都會追求「接納和同理心」
希望對方接受原原本本的自己,以及希望對方正確了解自己的心情。
同時也因為「恆常」機能發揮作用,所以就會嘗試和相反的情感——拒絕與否定——取得平衡。
相信任何人都能想像出以下情景:
❝要是突然被對方拒絕肯定會大受打擊,所以先做好最壞的打算。❞
舉個例子,打電話到客服中心申訴的時候,通常都會事先預判對方的態度一定會很糟糕,進而想像「和對方吵架的畫面」。
可是大腦中的「拒絕與否定」作用,就算沒有刻意去想也會自動運作。所以越是想像客服人員清楚了解我方的狀況,而且放低姿態表示:
❝真的非常抱歉,這是我們的失誤!❞
願意接受我方的所有要求,腦中越會清楚浮現完全相反的畫面,藉此取得平衡。
也就是說,在打電話之前,大腦早已在不知不覺當中想像出客服人員反駁「明明是你自己搞錯使用方法!」、「類似申訴我們一概不接受,說明書上都有寫!」之類對我們表示拒絕、否定的畫面。
所以,就算覺得「打電話實在是千百個不願意」但還是打出去之後,一旦客服人員說出類似「我聽不太懂您所說的狀況」這種刺激自己孤獨感的話,內心平衡馬上就會朝著「拒絕與否定」傾斜,瞬間轉變成破壞性人格開嗆「你說什麼!這個王八蛋!」,成為典型的奧客。
因為得不到原本期待的「接納和同理心」而產生「孤獨」
進而導致失去平衡,最後因為「拒絕與否定」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就大腦神經的作用來看,「接納和同理心」是抑制興奮的抑制性神經發揮作用,「拒絕與否定」則是興奮性神經出現積極運作。
可以想像成這兩者透過電流刺激,在腦內取得平衡。一旦出現刺激讓人感受到「孤獨」,抑制性神經的力量便隨之減弱,腦內就會產生劇烈的電氣亂流(過度興奮)。
電氣亂流產生的那一刻,人就會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假設你非常努力完成一項工作,心裡想像著上司誇獎自己「做得好,真厲害!」的同時,腦中其實也浮現出完全相反的打槍畫面,例如「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或「這份報告根本沒辦法用!」等,在檯面下暗自取得平衡。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再假設你告訴上司「工作完成了!」並提出報告書的時候,上司連看都沒看你一眼,單手接過報告隨便翻看了幾頁,就對你說:「好,辛苦了。」
這時自己被「上司根本不懂我有多辛苦!」的想法刺激到「孤獨感」,腦內的電流平衡瓦解,開始「嗶嗶嗶!」地引起情緒發作,因為「拒絕與否定」轉變成破壞性人格,最後產生「我再也不想在那種上司的底下工作了!」、「已經不想再待在這種職場了!」的念頭,於是突然開始找新工作。
看在旁人眼裡可能會覺得「咦?就因為這點小事?」,但是自己的期待越大,為了維持平衡所產生的相反畫面,也會更多。
所以大腦電流很容易就會陷入混亂,只要出現任何讓人感受到「孤獨」的契機,立刻就會引發激烈的電氣亂流,轉變成「破壞性人格」。
這件事情發生在某位太太費盡心思做好晚餐,等丈夫回來的時候。她根據過去經驗想像著:
❝反正就算我這麼努力做菜,那個人肯定也不會表示感謝吧?❞
同時她也設想了最糟糕的情況,例如沒有事先連絡就「已經在外面吃過了」,或是回應「午餐吃太多,希望晚餐可以吃清淡一點」。
可是這個時候,人類大腦「取得平衡」的「恆常」機能一定會產生作用,所以「拒絕」的反義——「接受」,同樣也在檯面下波濤洶湧。
檯面下想像的是丈夫邊說「做這麼多菜一定很費工吧!」邊吃得津津有味,或是讚美著「哇啊——好厲害!你越來越會做菜了呢!」,藉此和「拒絕與否定」取得平衡。
即使心裡認為「咦?我才不會對那種人抱持期待!」,但越是想像對方否定的態度,腦中也會自動浮現完全相反的想像畫面。
所以等到丈夫回來開始吃晚餐,太太問他「好吃嗎?」,而丈夫看也不看地回答「什麼?」的時候,這就會成為「根本不懂我有多辛苦!」的孤獨引爆點,造成腦內出現激烈的電氣亂流:「什麼嘛!這個爛人!」接下來,太太的怒火爆發,導致出現破壞性的言行,大吼大叫:
❝為什麼你之前明明說你會收拾桌子卻完全沒做!❞
至於丈夫接收到太太破壞性的言行後,也跟著發飆「我工作這麼累回家,沒有人像你這樣講話的!」於是太太更加認定丈夫是個「連自己說過的話都沒辦法做到的爛人!」,關係變得越來越殘破不堪。
(本文作者為心理諮商師;原文刊載於大嶋信賴《為什麼別人那麼幸福,我卻如此孤獨?: 日本人氣心理諮商師結合腦科學與心理學,安撫負面情緒,正向發展人際關係》/大好書屋出版)圖/《為什麼別人那麼幸福,我卻如此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