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洋起源演化出生命,因此生物體的機能與海洋息息相關,海水中含有大量鹽分,即氯化鈉,人體血液也含有大量鈉離子,鈉可調控著肌肉、神經機能,腸道吸收以及鈣和鎂的正平衡調節等皆與鈉有關。
人體的血中鈉濃度必須維持正常範圍(135~145mEq/L)
才能發揮生理機能,鈉濃度的調控系統主要是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RAAS),經由精密的生物回饋機制,調控著血中的鈉濃度。血鈉過低或過高都會造成不良後果,當血鈉濃度低於125mEq/L時,病人會出現食慾減退、嘔吐、腹瀉、痙攣等症狀,濃度更低時,可能出現意識昏迷、麻痺、癲癇、甚至於死亡;反之,血鈉濃度過高也會損壞身體,此時體內會貯積過量水分,以期降低血中鈉離子濃度,但卻因貯積過量水分而引起水腫、血管內的血液容積增多、導致血壓升高,起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經常罹患慢性疾病,若未注意食鹽的攝取量,會引起許多併發症,應多注意。
骨骼與鈉的相關性主要來自於人體對調節鈉的需求
人體內的鈉離子除分布在血液和組織液外,大部分貯存在骨骼內,因此骨骼是調節鈉離子濃度的大本營,過量的鈉會貯存在骨骼內,在血中鈉濃度太低時,需要迫使將骨骼釋出鈉離子,來維護著鈉濃度的恆定,因此食鹽與骨骼具有密切的關係。
雖然鈉與骨骼密切關係,有關食鹽攝取量與骨骼健康的關係,目前尚未定論。臨床觀察發現,高鹽飲食者體內水分會增多,尿液量增多,腎小管再吸收機能受限制,以期排出過量的鈉,那麼是否會同時排出鈣呢?早期研究指出停經後婦女攝取高鹽飲食時,尿中排鈣量確實會增高,可能來自於骨吸收作用增加,因而推論高鹽飲食是引起骨鬆和脆弱性骨折的風險因子,尤其當鈣攝取量不足或吸收率低時,更是雪上加霜。
但近年有些研究並未發現飲食鈉攝取量與骨密度具相關性,即食鹽用量高者,其骨密度未必較對照組低;另一著名的婦女健康關懷研究(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WHI),曾對4000名以上停經後婦女進行分析,結論指出:
❝攝取食鹽量大於所有受試者中位數值以上,其髖部骨折率顯著減少; ❞
另有研究指出,攝取足量鈣的老年人,在攝取較高量食鹽時,也未對出現骨骼的傷害;因此高鹽飲食對骨骼的作用尚未定論。雖然如此,但考量鈉的其他副作用,建議應適量攝食鹽分,以免引起心血管疾病。
維持血鈉的濃度對老年人的身體和骨骼非常重要
各人的飲食習慣不同,老年人長年的飲食習慣,已養成口味和食物的喜好,很難在短時間內調整過來,常見的高鹽飲食包括調味品如醬油、沙茶醬、烏醋等;醃漬食物如臘肉、火腿、燻魚、蘿蔔乾、筍乾、泡菜、味噌、起司等,食用前應先看標示,罹患高血壓的病人,應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依個別狀況來設定飲食鹽份攝取量。為考量骨骼健康,建議同時注意攝取足量鈣和維生素D,才能保護骨骼。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