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大腦的健康程度是要能持續動腦及社會參與,對高齡者更是遠離認知症最佳方式,根據《哈佛健康雜誌》(Health Harvard University)報導,一項刊登在《神經病學》的研究發現,持續工作的高齡者,其大腦認知健康狀況越好,較不易出現認知症症狀。
此外,根據《老年醫學雜誌:心理科學與社會科學》(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發表的一項研究表示,參與更多社交的老年人在與認知症相關的大腦區域,顯示出大腦灰質減緩退化的證據。
有更多的實證研究證實,倘若能夠有健康的飲食習慣、規律化的運動、充足與有品質的睡眠是可維繫大腦健康,但若能更進一步,加上持續工作、充實生活內容兩項因素,更可有助於大腦的健康。
這項發表在《Neurology》(神經醫學)的研究
針對大部分是男性的100名未被診斷出有認知症症狀,平均年齡為78歲的高齡者,對他們進行長達14年的觀察,記錄下他們大腦中的記憶力、思維能力、認知能力與生活方式的變化。
研究發現,雖然大部分人的大腦健康下降,但大約30%的人,認知能力下降幅度極小,而這30%的人具有類似的生活方式,他們在正常的退休年齡時,並未退休,而是持續保持工作。
哈佛大學附屬麥克萊恩醫院(Harvard-affiliated McLean Hospital)的神經心理學家Lydia Cho表示,大腦的健康程度本身雖然會隨年齡增加而下降,但保持大腦的活力與思考,能夠讓認知能力得到保障,也降低罹患認知症的風險。
根據發表在《老年醫學雜誌:心理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數據的顯示
有參加社交活動的參與者,在語言、注意力、決策力和訊息處理的大腦區域中,大腦灰質含量與社交活動、認知功能呈現正相關。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領導的項目「健康老齡化與身體成分研究」中,評估了293名平均年齡為83歲的成年人的平均社會參與程度。並根據參與者的婚姻狀況、日常活動,與朋友和家人以及在社區中度過的時間(例如在教堂或文化活動中)以及他們當前的生活狀況,對參與者進行了評分。
然後,透過腦部核磁共振的掃描方法,來對參與者進行評估
以了解種種的社交活動對他們的大腦健康有什麼影響。結果發現,社交頻率比較頻繁的高齡者,大腦灰質的含量比較多,這代表著他們能夠更迅速的處理訊息,相反的,如果大腦的灰質含量較少,罹患認知症的可能性隨之增加。
哈佛大學附屬麥克萊恩醫院的神經心理學家Lydia Cho指出,許多人在退休後,發現自己無事可做,於是便在家虛度日子,無所事事,一旦大腦不再保持思考,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已經到了退休年齡,建議可開始嘗試其他有意義的活動,無論是與家人共度美好時光還是找到業餘的愛好,參與社交活動,增加與外界的互動,都可以讓大腦保持活力,以降低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
補充資料1:Boost vitality by engaging your brain
補充資料2:'Social engagement' bolsters brain in older adults, study finds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