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文獻證實,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並非一定是正面或負面的,如果父母原先的婚姻品質不錯,失落往往會較大。然而,對於父母感情始終不睦的家庭來說,完成離婚手續,反而可顯著減少子女的焦慮、憂鬱等負面情緒,某個層面來說是大家都能獲得解脫。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的報告指出,父母仳離後若還是常有衝突發生,兩造明爭暗鬥,相互攻擊,長期下來恐不利孩子的心理健康。
該研究由服務於美國亞歷桑納(Arizonz)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專家凱瑞.奧哈拉(Karey O’Hara)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559位年齡介於九至18歲,且父母已離婚或處於分居狀態的孩子進行調查,目的在了解個人雙親間的衝突情形,和自己是如何看待。
過程中,所有人皆需接受問卷訪談,說明曾經歷的衝突內容與感受,例如「父母是否會在他們面前吵架?」、「是否會說對方的壞話或刻意醜化?」、「是否會要求幫忙傳話?」、「是否會刻意拉攏,要求為其打探對方的情報?」,後續也會安排心理健康相關的評估。
結果發現,這些受訪者的父母在離異或分居後,隨著彼此衝突的增加,孩子心理健康出問題的風險也會攀升,而關鍵因素似乎是怕被拋棄所致的恐懼和不安。進一步的分析顯示,這樣的感受大致在衝突爆發後的三個月內出現,而在十個月時心理健康亮起紅燈。
研究者表示,父母的婚姻關係雖結束,但彼此維持對立,衝突無法停止,缺乏自制將讓子女為難,造成必須努力在夾縫中求生存,或被迫選邊站,方能得到其中一方的關懷,如此對子女的傷害甚深。
為了孩子往後的健康福祉著想,協助他們妥善調適身心,其實當婚姻畫上休止符,兩人就算不再是夫妻,依然可以合作當家長,成為所謂的「教養夥伴」。
至於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專家建議如下:
◎管理情緒
先整理好心情,把自己「打點」好,當生活能逐漸回歸正軌,一切就緒,本身才有足夠的精力去照顧和陪伴孩子。
◎理性溝通
認同對方親職角色的價值,也接受孩子需要另一方,有事就提出來討論,切勿把孩子當成打擊或制裁對方的籌碼。
◎尊重選擇
充分了解子女的想法,不要自以為是,把他們的需求優先擺在雙方關係之前,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關懷。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