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是吃喝玩樂的假期?還是出國旅遊度假的時光?還是中年子女多關心年長父母健康的時刻!
今年受到疫情影響,避免前往人潮壅擠的地方,在公共場所還得保持社交距離,不如在家花點心思多關心父母,他們的老化與退化是無聲無息地走近,往往父母為著顏面,或是不願打擾子女忙碌的工作,也不會主動開口,子女若能提前注意,提供必要的協助或是環境改善,是可遠離風險或是減緩老化的速度。
平常無暇注意父母生活許多細節,農曆新年假期正是一個大好機會多關心父母的健康,從生理到心理,從生活到人生,如果看到有狀況,不是要立即要求他們自己改善,而是先思考父母個性,如何做,才能保持他們顏面,又能改善生活品質,減緩老化。提供幾點方式,建議先從小處著眼:辨別是否有異常跡象。
可以往冰箱裡看一眼、看看他們的日曆、瞭解他們財務處理的狀況、今年是否與往常一樣大掃除、年夜飯是否有所改變,多觀察他們生活上的細節等。
如果他們記憶功能有所改變,或是體能變差,冰箱裡可能放著一年以上的食物、甚至是早已過期的食物,或者是食物所放的位置不適當,該放冷凍庫的食物卻放在冷藏等,先不急於反應或改變,可試圖找機會與他們聊聊,探詢他們心中的想法,讓他們自己說出可能的原因,這些現象早已發生,也不急於一時解決,讓善意的關心不要變成干涉或指責。
有時長者因牙齒出現狀況,影響到進食、咀嚼,他們會在食物上調整,譬如:少有肉類、蔬菜,因為這些食物需要牙齒的咀嚼,它們可能以麵食或稀飯作為主食,搭配容易咀嚼的配菜,譬如:豆腐、豆腐乳、醬菜、肉鬆等,長期不均衡的食物會影響到他們營養,甚至因缺乏蛋白質,又缺少運動,產生肌少症。
看看他們平日的記事本、日曆,可瞭解他們社交活動的情形,避免長期不與外界互動而走向憂鬱。
他們平日記帳的帳本或是銀行的存摺,如果使用信用卡或是銀行的自動提款機的ATM卡,家中的水電、瓦斯、電話等費用是否按時繳交,或是由銀行帳戶中自動轉帳,看看與過去是否有所不同,倘若記憶功能受損,財務處理的能力是可看出端倪。
行為上的任何變化(嗜睡、偏執或在個人衛生或家事管理方面出現問題)都可以表明人對生活的掌控有所下降。認知功能的退化有可能是導致這些變化的因素,衰老相關研究所指出,憂鬱症的症狀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
細心記錄
建議保留一份這段期間所觀察的結果,以便瞭解隨時間推移是否持續出現的細微變化,不以目前得觀察就下定論。父母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包括:
依賴性增加
如果平常沒有與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是否希望子女更頻繁地探望或者留下來過夜?希望子女更頻繁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問題?他們是否會更頻繁地打電話給子女,一再確認?
體能開始變差
每個人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遭遇身體條件的下降,但是當日常生活成為一項挑戰時——這一現象會發生在65至74歲之間男性中的13%、女性中的19%;85歲以上的男性中的40%、女性中的53%身上——那就是該介入的時候了。
譬如:洗澡時已經無法使用浴缸,可能因為腳無力、或是膝蓋關節退化等原因導致腳無法舉高跨越浴缸;浴室、廚房等長久未加清潔,已經出現黴菌或是汙垢,也可能是他們體力已無法負荷清潔的工作;衣服或是棉被有特殊的味道、他們可能沒有體力使用洗衣機或忘記如何操作洗衣機等,甚至表示懶的煮飯,出去吃比較方便省事不必洗碗,但卻又是吃得很簡易的食物,常吃速食,導致營養不均衡。
醫療照護
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台灣65歲以上民眾約有1/3罹患多重共病,慢性病盛行率為74%,超過三種慢性病高齡者不在少數。「高齡症候群」是指高齡者會出現某些難以符合個別疾病診斷的臨床表徵,是高齡者常見且會深遠影響健康上的議題,包括:無法行動(Immobility)、行動不穩(Instability)、認知障礙(Intellectual impairment),以及醫源性傷害(Iatrogenic),特別是多重用藥(polypharmacy)。
從父母服用的藥物,醫院就診次數等可能顯示出父母的健康狀況有所改變,也可能桌面上是否已經堆滿了瓶子、除了要醫院所開立的藥袋,是否出現自己購買的「健康食品」,要避免藥物過多、多重用藥所產生的後遺症,將父母所有藥物做一紀錄,或用手機拍攝下來,再請藥劑師或醫師來查看,避免「串連性投藥」(Prescribing cascade)和多重用藥的狀況。
如果服藥的備忘錄或是所準備的藥盒對父母已經不起作用,那就表明他們需要更多的支援,更應該留意父母的記憶功能,尤其誤服藥物會容易導致住院和跌倒。
心理退縮,減少或不再出門
如果他們得記事本或生活紀錄中,可以瞭解他們的社交活動和日常生活的興趣,當他們維持與朋友互動、參與社區或社團活動,這是子女的福氣,一方面是他們體能很好,另一方面,他們可遠離認知功能退化、憂鬱症的困擾。
相對的,當他們對社交活動不再有興趣,不願出門,不願與他人聯絡,此刻子女更需要瞭解原因,因為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是息息相關。根據一項關於社會關係和死亡風險的研究,孤獨對壽命減少的影響與肥胖和吸煙的害處差不多。悲傷、孤獨的父母所需要的生活環境上的變化,可能與患有慢性身體健康問題的父母差不多。
不要等健康危機來了再處理
即使瞭解的結果對父母當前的生活狀況充滿信心,也請花些時間談論他們的對未來的心願,協助他們建立生命中有意義的目標,無論是花藝、園藝、藝術、書法、寫字、音樂等。
隨著父母年齡增長,生理上的老化是不可避免,如何透過環境支持是可持續維繫父母在原本生活環境中的品質,無障礙空間的改造是越早進行越好,一方面可讓父母熟悉與適應,另一方面是可減少或避免突發的意外事件所產生跌到。
尊重父母的隱私是十分重要,出於對他們健康與安全的關心,採取適宜的「貼心」行為是有其必要的,開始積極「參與」他們的生活,不是「干涉」他們的生活,從善意、關心、協助出發。
任何的改變都需要溝通,其目的是希望避免父母因老化或退化產生狀況,子女也需要考量父母的個性,順勢而行,兩點之間雖然直線最近,但如果父母無法接受,不妨繞道而行,讓今年過年過得更有意義的年。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