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兒福聯盟前些時候發布的台灣國高中職生睡眠調查發現,高達78%的青少年每晚睡不到美國睡眠協會(簡稱AASM)建議的八小時或以上,而當中更有一些孩子因上課覺得很累又不能打嗑睡,只好靠喝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如茶類飲料、咖啡或能量飲料等)來提神醒腦。但攝取越多,反讓他們該睡覺時難以入眠,整個人也變得暴躁易怒。
您家的少年仔有類似的狀況嗎?
以往文獻證實,青少年長期睡眠不足對於身體健康和學習能力都會帶來負面影響,甚至往後出現物質濫用、打架鬧事等偏差行為,和發生各類意外的機會也傾向比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最近發表在國外知名學術期刊《行為大腦研究》(Behavioral Brain Research)的報告指出,頻繁地睡眠中斷或延宕,也就是經常性睡眠不足,這樣似乎會提高青少年憂鬱症發作的風險。
該研究由服務於加拿大渥太華(Ottawa)大學的心理學家麥可.穆拉克(Michael Murack)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80隻正值青春期或已成年的小鼠(註:雄性、雌性各半)進行實驗,目的在探討剝奪睡眠是否會誘發憂鬱反應,並觀察它們在面對壓力時的腦部變化。
首先,所有小鼠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可以連續八天正常休息,另一組則是每個休息周期的前四小時,研究人員以手動方式干擾,讓其無法安然入睡。接著,兩組同樣安排暴露在有具體壓力的情境中。
結果顯示,青春期的小鼠連續七天睡眠中斷後有明顯的憂鬱表現,但成年小鼠在相似條件下卻並未如此。在面對壓力時,這些年輕小鼠腦部的前邊緣皮質(prelimbic cortex)活動大幅增強,而雌鼠又更勝於雄鼠,該區域和壓力因應策略有關,若過度活化恐造成腦部損傷。
圖/經常睡眠不足,青少年易憂鬱纏身,情緒不穩定。作者柯俊銘提供。
論文作者表示,憂鬱症是極為普遍的情緒障礙,常在青春期時發作,而確診的女性人數大約是男性的兩倍。肇因目前雖還不完全清楚,但可確信的是,缺乏充足睡眠會是青少年易罹患憂鬱症的部分理由。
現今睡眠不足的青少年之所以會激增
國內專家認為,外在因素主要是「三多」,分別是學校作業或考試太多、父母安排的活動太多、孩子花在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上的時間太多。至於外在因素則是孩子可能有拖延習慣、個性追求完美,或組織與處理事情能力較差等。
正所謂要「對症下藥」,家中青少年如果總是一副「睏未飽」的樣子,家長最好要先瞭解背後癥結為何,再給予適當的介入,必要時陪同尋求心理衛生專業的治療。相信只要能睡得好,憂鬱就不來擾。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