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柳葉刀》(Lancet)雜誌在去年7月全球阿茲海默症高峰會中,公布一項研究顯示,其實40%的認知症來自可避免的12項危險因子(附註一),其中一項即是憂鬱。
現在,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一項新的初步研究報告稱,如果人們確實患上了阿茲海默症,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比非憂鬱症患者早兩年開始出現認知症症狀。已有許多研究指向,憂鬱會增加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若罹患憂鬱症能早期治療,對往後預防罹患阿茲海默症是有幫助的。
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這項研究認為,焦慮的存在可能意味著更大程度的神經元過度興奮,大腦中的神經網路受到過度刺激。這可能為預防認知症開闢新的治療靶點。
2020年9月有兩項研究報告均與此主題一致
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指出,焦慮和喜怒無常的人在晚年更容易受到腦損傷的影響。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郁金泰教授,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市立醫院神經內科譚蘭教授團隊攜手合作,歷時3年、追蹤1446個臨床病例(高齡者)所得出的成果,輕微憂鬱症狀可能是阿茲海默症臨床前期的早期臨床表現。
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研究團隊將在2021年4月17日至22日舉行的美國神經病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第73屆年會上提交他們的研究結果:如果人們確實患上了阿茲海默症,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比非憂鬱症患者早兩年開始出現認知症症狀;患有焦慮的阿茲海默症病人可能比沒有焦慮的人早三年開始出現認知症症狀。
研究作者、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醫學博士、美國神經病學學會成員Zachary A. Miller表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瞭解憂鬱和焦慮等精神疾病對阿茲海默症發展的影響,以及憂鬱和焦慮的治療和管理是否有助於預防或延遲易患認知症的人的認知症發作,當然,這並不是說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的人一定會患上阿茲海默症。
由於美國醫療費用昂貴,醫療保險對許多人是十分重要,這項研究結果可幫助患有這些疾病的人,可能要考慮與醫療保健提供者討論促進長期大腦健康的方法。
在這項研究的150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中,除了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憂鬱和焦慮,還篩查了躁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思覺失調症的病史。43%有憂鬱史,32%有焦慮史,1.2%有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bipolar effective disorder雙相情感障礙),1%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0.4%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
圖/在這項研究的1500名阿茲海默症患者中,除了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憂鬱和焦慮,還篩查了躁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思覺失調症的病史。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有關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認知症的研究
去年9月,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研究人員所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經歷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在晚年患認知症的可能性是常人的兩倍。
倫敦大學學院發表在《英國精神病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上的研究,是分析了在四大洲進行的13項研究的結果,包括總共169萬3678人的資料,調查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是否與17年後患認知症的風險增加有關。
通過收集其中八項研究的資料,研究人員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患認知症的風險要高出61%。他們分析了兩項使用不同方法的研究資料,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患認知症的機率增加一倍有關。
回到加州大學舊金山校區的研究還發現,症狀首次出現的年齡隨著精神疾病診斷的增加而更為年輕。只有一種精神疾病的人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早出現症狀1.5年。有兩種精神疾病的人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早3.3年出現症狀。有三種或三種以上精神疾病的人比沒有精神疾病的人早出現症狀7.3年。
除了篩查這五種精神疾病的病史外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精神疾病與其他公認的阿茲海默症危險因素(例如高血壓,高膽固醇和糖尿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精神疾病與最近發現的與阿茲海默症風險增加相關的因素(如自身免疫病或癲癇病史)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患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的人更有可能是女性,而且發病年齡較小,典型的阿茲海默症風險因素較少。然而,憂鬱的人更有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焦慮的人更有可能有癲癇病史。
Miller表示,雖然憂鬱症與自身免疫性疾病、癲癇和焦慮之間的聯繫的研究還很初步,研究假設,一些人的憂鬱症表現可能反映了更大的神經炎症負擔。
附註一:
《刺胳針》(Lancet)在去年7月全球阿茲海默症高峰會中,公布40%的認知症來自可避免的12項危險因子為:教育水準、聽力退化、腦部外傷、高血壓、缺乏運動、糖尿病、心血管風險、酗酒、肥胖、抽煙、憂鬱、空氣污染。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