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憂鬱症(PPD)是婦女在分娩之後所產生的精神障礙。患者多半在嬰兒出生一周到一個月內就開始有極度憂傷、疲勞、焦慮、想哭、驚慌、難以保持專注、強迫性想法和睡眠、飲食模式異常等症狀。
以往文獻證實,產後憂鬱症不僅讓當事人感到難過,也可能會削弱母嬰之間依附關係的品質,從而干擾大腦功能健全發展,造成日後易有情緒、認知與行為等方面的問題,對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不久前發表在國外知名期刊《憂鬱與焦慮》(Depression and Anxiety)的報告指出,患有產後憂鬱症的母親若接受認知行為治療,除有助緩解病情,也可導致嬰兒大腦產生正向變化。
認知行為治療(CBT)為心理治療的一種
認知行為治療(CBT)可說是現今臨床心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治療方法。這項技術主張「人並非被某件事情所困擾,而是被自己對事情的解釋所困擾」。治療師通常會引導個案去找出本身的核心非理性想法,認清事實真相,並教導如何用有效的認知來取代不切實際或負向的思考方式,進而促使他們改變特定的情緒反應。
該研究由加拿大麥克馬斯特(McMaster)大學的神經科學專家約翰.克澤茨科夫斯基(John Krzeczkowski)博士所主持,其領導的團隊針對80名嬰兒(註:40名嬰兒的母親有產後憂鬱症,另40名的母親則無此病症,兩造的年齡、性別和社經地位大致相同)進行追蹤調查,目的在探討心理治療是否能扭轉產後憂鬱症原先對孩子的傷害。
首先,40名患有產後憂鬱症的母親需參加為期九周的認知行為治療團體,目的在協助這些人學習駁斥負向思考,建立對於新角色的正常化觀點,強化心理堅韌度,以克服生活轉變或期待的落差。
而在團體治療實施前後,所有的嬰兒都要接受靜息狀態額葉腦電圖α波不對稱現象(FAA)、心跳變異率(HRV)等生理檢查,母親和伴侶也被安排填寫結構式問卷,主要在評估孩子的情緒調節狀況。
圖/僅為情境圖。取自pixabay
統計發現,在團體治療實施前,相對於對照組(註:母親未患有產後憂鬱症的嬰兒),實驗組(註:母親患有產後憂鬱症的嬰兒)的自我情緒恢復力明顯較差,除容易哭鬧外,也難以安撫,總是躁動不安。
但在團體治療結束後,各項數據顯示實驗組的情緒調節能力獲得大幅改善,且表現和對照組相似,亦即大腦活動恢復到一般嬰兒的水準。
研究者表示,認知行為治療被公認是一種成本效益高的治療方法,而應用在產後憂鬱症的處理上竟可以潛在減少母親傳給孩子的代際風險 ,如此結果著實令人興奮,而這也是全球第一篇提供相關證據的論文。
有鑑於此,建議媽媽們若懷疑自己罹患產後憂鬱症,請盡快與醫師聯絡作進一步的診斷,如果能及早發現,及早有身心治療的介入,除可減輕許多不必要的痛苦,相信孩子的健康福祉也能獲得保障。
(本文作者為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