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是認知症長者出現問題?還是照護者在製造問題? | 健康遠見
長照

是認知症長者出現問題?還是照護者在製造問題?

【專家觀點】
是認知症長者出現問題?還是照護者在製造問題? 有社區據點的照服員問到:認知症長者被家屬送來據點後,一直說要回家,該怎麼辦?有認知症家屬問到:長者明明在自己的家,為什麼一直說要回家?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有社區據點的照服員問到:認知症長者被家屬送來據點後,一直說要回家,該怎麼辦?有認知症家屬問到:長者明明在自己的家,為什麼一直說要回家?

「家」是一個人最能保護他安全的城堡,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當他面對陌生的人、地、事、物等,心理出現恐慌、畏懼等不安全的感覺時,此刻,他直接想到就是回到自己熟悉的家,尋回那份安全的感受。

小朋友也是如此,我常舉到例子是:請回想幼稚園小班學生、或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第一天上學進教室後的反應是甚麼?哭著找媽嗎、爸爸,哭著要回家,為甚麼會如此反應?

一樣是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一群不認識的人環繞四周,心理產生的是不安全、恐懼、被遺棄等感受,如何解決?

幼稚園或小學老師會不斷地給予小朋友支持與說明,幫助他們建立與環境、老師、同學、作息方式間等的熟悉,當這一連接出現後,小朋友一旦喜歡此一新環境,交上新朋友,或許還有可口的點心吸引他們,他們不再害怕到學校,甚至建立新的生活作息,時間到,自動前往學校。

那麼認知症長者為何也會出現相同的狀況?真是「返老還童」嗎?

是否機構照服員或是家庭照護者也可學習幼稚園或小學老師的作法?誰能夠用何種專業方式提供認知症長者安全、穩定情緒的支持?

認知症長者的認知功能已經受損,之所以會出現:要回家的言行,就因為在於短期記憶、現實導向等功能無法再像過去一樣正常發揮,無法再清楚記得剛剛說過的話,所以照護者不以專業方法幫助長者記憶功能,他們是很難記住剛剛的話與事;如果不能透過專業的活動規畫、溝通技巧、環境設計等來幫助長者受損的現實導向功能,他們會對目前的人、事、地、物、時空環境等感到陌生與害怕,精神行為症狀(BPSD)自然不斷衍生而起。

這一切必需是整體系統化的規劃與設計,從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出研究認知症長者,因為每位長者都是獨一無二,但今天台灣認知症教學的問題出現是:片斷化、口號化,還妄想研究出照護模組。

這也是我常告訴照護者,無論是專業人員或是家屬,如果希望與認知症長者互動,提供有品質的照護,必然要認識認知功能是甚麼,了解認知功能與生活能力間的關係是甚麼,否則如何了解認知症長者這些行為背後生理的原因。

接著,還要了解長者疾病類型、病程階段、生命史、個性、喜好、現存能力等,否則如何明白認知症長者這些行為背後的故事與意義。

如果希望與認知症長者互動,提供有品質的照護,了解長者疾病類型、病程階段、生命史、個性、喜好、現存能力等,是很重要的一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如果希望與認知症長者互動,提供有品質的照護,了解長者疾病類型、病程階段、生命史、個性、喜好、現存能力等,是很重要的一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目前台灣許多所謂認知症專業講師,自己都不懂甚麼是跨領域認知症整合照護知識,雖可以將腦部不同部位功能說出來,卻無法將腦部各個部位所負責功能與生活能力間關係連接,更不知當認知症長者所出現的言行背後的認知功能缺損與個人生命史之間關係又是如何,也不懂如何早期建立規律化非藥物生活方式,以維繫長者功能,達到減緩退化,情緒穩定、有安全感的感受;人的整體系統化的功能變成支離破碎片斷化的知識。

「以人為本」的口號雖可朗朗上口,卻無暇關心認知症長者的生命史、個性、喜好、現存能力等,遑論能為長者量身裁製照護計畫,甚至還可聽到「照護品質」、「長者尊嚴」等口號化的照護概念。

當所謂認知症專業講師都無法說明清楚,第一線的照服員或家屬要如何能學習清楚?

如何能理解認知症長者為何出現此一言行?所以他們會要求:請直接告訴他們照護方法,解決眼前的照護「困擾」,有的人還期望是否有藥給認知症長者服用,讓他們解除照護「警報」,難怪有地方衛生主管機構要我去演講:「如何面對問題行為!」。

演講結束前,會再反問他們:聽完這場演講,應該知道出現問題的是照護者,不是認知症長者吧!因為認知功能缺損是不可逆的,已造成缺損之後,直接影響認知症長者言行及心理,這是他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今天全世界的醫療也無法改變,怎麼能認為,他們是故意的?他們是在製造問題行為?能改變的是照護者,是照護者能經由學習來思考如何進行個人化的照護。

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提出:「與認知症生活在一起!」(Living Well With Dementia),要能生活在一起,要能共存,只能靠照護者去學習認知症整合照護跨領域的知識,不能再以片斷化、口號化來虛應。

如果從衛生主管機關、認知症照護長照從業人員到家屬,都不願思考認知症長者為什麼會出現如此言行,只想應付眼前單一現象,無法真心以知識架構去關心「人」,去思考認知症長者言行背後的形成原因與過程因素,照護者會忙於應付眼前不斷出現新的精神行為症狀,照護壓力持續增加,直接影響的是認知症長者的情緒,還有照護者的情緒與精神也一定受到影響,惡性循環之下,照護者的憂鬱傾向不會出現嗎?台灣認知症照護品質能提升嗎?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