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同學傳Line給我,告訴我她母親過90大壽的生日,謝謝我對他母親的關心與建議,同時,日前,也聽到另一位同學提及,他父親因吸入性肺炎而離世,他非常氣憤他們就診的醫院,急診室醫師無法及早診斷出他父親感冒,讓他們轉看門診,拖延了幾天,延誤病情的診治。兩位高齡者如果家屬均能得到高齡照護的正確判斷,可能皆能與子孫開心的生活在一起,高齡照護已是台灣不可或缺的生活知識。
兩年前的一個周日晚上,有位同學情緒頗為低潮的打電話給我,討論為他母親準備購買塔位的事情,我嚇一跳,趕緊問他,伯母最近身體有狀況嗎?我知道他母親過去因髖關節開刀,復健狀況不是十分順利,再加上其他慢性疾病,已經坐輪椅及長期臥床,我也提供照護的方法給他,及如何運用長照2.0資源,以減輕他們照護壓力。
他在電話中敘述,他母親最近意識不清、沒有食慾及體力、稍有發燒、呼吸急促等症狀,他父親認為,母親大概不行了,應該準備後事了。
我聽了,心中大概可評估他母親可能的狀況
但怕他立即送到醫院急診室,倘若急診室醫師沒受過高齡醫學訓練,無法做正確判斷,所以建議他立即掛醫院高齡醫學或老年科門診,幾分鐘後,他告訴我,已經掛了五天後的高齡門診,我聽了差一點從椅子跌下來,急著問他,全台北市沒有一家醫院高齡科或老人科明天有門診嗎?
他表示,因為他母親都固定在一家教學醫院看診,所以他掛那一家醫院的門診,我立即告訴他,找距離你家最近、有高齡或老年科的區域醫院,掛明天的門診。還好他對我有信心,了解我的建議是對他有幫助的,隨後掛他家附近醫院第二天的高齡門診。
第二天晚上,他打電話給我,向我致謝,說他母親白天看了門診,醫師做一些檢查後已經住院,我說,醫師是否要求照X光及抽血、驗尿?檢驗報告出來,醫師是不是判斷為肺炎?是不是已經開始打抗生素?他很驚訝的問我,你怎麼知道?!
我說,你昨晚在電話中所敘述的症狀,可能是吻合高齡者,尤其是長期臥床的高齡者罹患肺炎所出現的非典型症狀,但必須由專科醫師經由診斷工具,譬如:肺部X光、驗血、驗尿等報告來確診,我昨晚沒建議讓你帶令堂立即去看急診,原因是擔心如果急診室醫師未受過高齡醫學訓練,無法即時做出正確判斷,反而影響病情的診治。
兩年之後,他們全家人為母親開心地歡度90大壽,他特地傳了一張家人與母親在蛋糕合影的照片給我,寫著:「非常感謝你對家母的一切幫助,讓她高興地慶祝90歲生日,感激不盡!」
圖/台灣於2016年,肺炎首登國人10大死因第三位之後,至今仍占據持續第三位,也因為肺炎是老化的疾病之一,高齡人口愈來愈多,死亡率也相對上升。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另外一位朋友則沒那麼幸運
他事後才說出他的遭遇,一邊說過程,還一直充滿著怒氣,表現出對哪家醫院的不滿與氣憤。
他表示,他父親感冒不舒服,帶他父親去那家醫院看急診,結果急診醫師告訴他帶父親去看門診就可以,隔了幾天看了門診,經過檢查是肺炎。醫師認為必須住院,就在住院期間,又因為進食嗆到後,轉變為吸入性肺炎,他父親病情急轉直下,竟然離世。
他語帶氣憤地說出整個過程,他認為,急診醫師要是及早檢查出是感冒,對症下藥,就不會拖延治療,不至於拖到看門診時變成肺炎,或許可以不需要住院,可返家治療感冒,不住院或許不會轉變為吸入性肺炎,最後不會天人永隔。
我因沒看到任何檢查報告,也沒聽到他提及詳細的症狀,所以沒有表示任何意見,僅是說明:一般人肺炎症狀是咳嗽、發燒與喘不過氣等症狀,高齡者肺炎常出現的是不典型症狀,一開始可能只有食慾不振、活力精神變差等症狀,容易被忽略。
日本因肺炎死亡者有九成以上是高齡者
這其中又以吸入性肺炎占首位,台灣於2016年,肺炎首登國人10大死因第三位之後,至今仍占據持續第三位,也因為肺炎是老化的疾病之一,高齡人口愈來愈多,死亡率也相對上升。
由於感染流感會讓人的呼吸道纖毛功能下降,使得人體氣管原本可以排除外來細菌的功能減弱,從口咽侵入的細菌不容易被排除,就會進入肺部引發肺炎。一旦高齡者得到肺炎後更是要小心,高齡者肺炎不容輕忽,沒有一般人感染肺炎時會有的咳嗽、發燒與喘不過氣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等肺炎越來越嚴重,出現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昏迷等致命症狀時,就得住進重症加護病房治療。
此外,吸入性肺炎是讓食物或唾液誤入肺部,或是在食物中繁殖的細菌進入肺部所引發的肺炎。感染之後,會不斷出現微微發燒和咳嗽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嚴重時甚至有生命危險。
高齡者也有可能會厭軟骨功能退化
會厭位於舌頭後方深處,與舌頭的根部相連,是覆蓋一層黏膜組織的軟骨。會厭像是一個活門瓣膜,功能是在吃東西、喝飲料時,防止食物和液體進入氣管,當會厭軟骨功能退化,讓食物或事液體進入氣管到達肺部,引發吸入性肺炎。
高齡者進食時,更要注意姿勢,臥床的高齡者要確保身體仰起60度以上,並以枕頭墊起肩膀來保持頭部前傾。此姿勢能透過重力讓食物進入咽喉與食道,頸部前傾也能幫助保護呼吸道,避免嗆咳,讓吞嚥更順利。
家中有高齡者,對於這些高齡照護知識及技巧平常都必須學習,等到需要時,可能要學都來不及,高齡社會急遽發展的台灣,應當將高齡照護知識列為全民重要的社會教育教材,不要讓家庭活在後悔與懊惱中。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