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生病既已椎心刺骨,並沒有哪種話堪稱萬無一失,但衷心對話、訴說事實,絕對比華而不實的言語還有意義,那些假掰的話,用來當標語就好。(本文摘自《癌症病人的心聲》一書,作者為琳達.華特絲Lynda Wolters,以下為摘文。)
在目前這種政治正確的文化中,我們都在重新學習如何與人溝通,接納差異,排除歧視,找出兼容並蓄的方式。也是因此,大眾不再能接受「N開頭的那個詞(譯注1)」,也取代具性別意涵的詞,例如,郵差的英文不再是mailman,而是mail carrier。之所以改變用詞,乃是因為我們接受教育後,知道使用這些詞彙往往只是出於無知,倒未必是出於蔑視或意圖傷害對方。
假使我們從未設身處地、從未有其他人種的膚色、從未在他們的家園生活,可能不會知道或無法理解哪些會造成冒犯。這世界變得愈來愈敏感,身處其中的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學習如何以更少貶意的方式溝通。不過,一旦對象變成病人,面對令人晴天霹靂的疾病,我們卻常忽略這點。就此方面而言,我們仍有努力空間;談論疾病這件事更是其一。
病人不想聽到這些空泛的言詞
請多加留意,某些說法司空見慣,卻往往會踩到病人的地雷。
「不過,你看起來很好啊!」這話表面上似乎無害,但對於正在接受治療的病人而言,他們知道,至少在自己的眼中,看起來就是變了、有病容,總之一定不會「很好」。因此,這話往往感覺像是安慰,或故意忽視明顯的問題,一點幫助都沒有。若想讓病人感覺好一點,不需要說這種有如善意謊言的話,可改用更有說服力的說法,例如
❝能看見你真好,我看得出來你很努力,真的辛苦你了。❞
言談間將對方放在第一位,也注意到病人外表的變化。
在疾病面前,外表漂亮與否未必那麼重要,但事實就是癌症會改變一切,我們深知這點,我們感覺得到,也看得很清楚:膚色改變了,有時蒼白、死灰,有時泛黃、發青;黑眼圈出現,皮膚上出現癤、傷疤、皮疹、帶狀疱疹;頭髮、眉毛、眼睫毛掉光,連鼻毛、陰毛都掉了;體重增加或變輕、肌肉萎縮,曾經玲瓏有緻的身材變得畸形、鬆弛,因缺乏運動得了蜂窩性組織炎;服用類固醇而月亮臉、水牛肩;身上往往有奇怪的液體袋以及人工血管、周邊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引流管等各種管路,從胸部、頸部、手臂等部位穿透出來。
我們都知道鏡中的那個人和以前不同,也知道你看見了,說出來沒關係的。我們接受治療、身形改變,生命中已存在夠多神祕未解的事物,再不需要親朋好友用感覺似是而非的話語,添進任何未知了。
「至少你得的癌症比較輕鬆!」這句話我實在印象超深刻,原因很多。我還在等待診斷結果出爐前,真的祈禱過「讓我得到比較輕鬆的癌症」。我當時在想什麼? 真的有比較輕鬆的癌症嗎? 實際上,無論癌症第幾期、哪一型,都來勢洶洶,都有致命危險,而且你終生都得與之對抗。所以,哪種癌症比較好?沒這回事!
「我很遺憾!」這句挺難解,我以前有時候不知道該說什麼,也會吐出這句話,我猜其他人也是因為這樣。不過,這句話聽起來似乎很不好聽,因為大家很容易隨口回應,又沒有實質意涵。年輕人說「我很遺憾」,不管是有意還無意,只是為了避免捲入麻煩。「我很遺憾」不應該用來代表你的不好意思,你不知道該說什麼的時候,也不該硬搪塞一句。畢竟,我罹癌和你沒有關係,你沒做什麼傷害到我的事,所以不用不好意思。或許,「我很遺憾」後面加一句
❝你要承擔這些,辛苦了。❞
聽起來會讓人好受一點。
圖/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這就是人生啊!」和腦癌纏鬥的朋友馬克說,這句話榮登他的厭惡排行榜前幾名;我一聽馬克轉述,也無言以對。拜託,誰會對癌症病人說這個? 如果是我聽到,可能會當面掉頭,再也不跟對方來往,因為我不確定說這話的人是不是根本不值得我做出回應。
「祝福你!(譯注2)」這句話鐵定會惹我噗哧,和我很好的癌友蘇珊與安娜絲塔西亞的聲音,必在我耳邊響起,加入一點傲慢的鼻音:「親愛的,祝福你自己吧!」(想像一隻手插在腰上,頭稍微低下,雙眼目光從眼鏡邊框頂端發射。)對方說了就說了,我們大可聽聽就好。
「要堅強一點!」不然咧? 有其他選擇嗎?
「你可以的!」對唷,我真的可以,可以得癌症。真謝謝你提醒我。每次有人這樣說,我腦中就有這條跑馬燈。
「繼續加油!」參考上文「要堅強一點!」的評論。
「等這段時間過去就好了。」嗯……這段時間,所以這人覺得癌症就只會持續一段時間? 或許癌症過一陣子就會消失,很快就會得其他也很糟糕的病症,例如傷寒或闌尾破裂?
「再跟我說需要幫什麼忙。」如前文所述,這句話善意十足,會讓說話者感覺比較安心,但我敢打包票,沒有病人會聯絡你的,部分原因是,要我們展現出脆弱的一面,實在很難為情。(我們從小到大,不是都在學習怎麼照顧自己嗎?)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們當下還真的不知道需要什麼,往往知道需要什麼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聯絡你,直接與身旁的照顧者處理了。(提示:你的主動積極絕對勝過被動消極。)
生病既已椎心刺骨,並沒有哪種話堪稱萬無一失,但衷心對話、訴說事實,絕對比華而不實的言語還有意義,那些假掰的話,用來當標語就好。沒關係的,就讓病人知道,你不曉得該說什麼,就讓病人知道,你害怕不小心得罪或刺傷他們,就讓病人知道,你自己也懼怕他們經歷的一切,就和病人並肩而坐、一起哭泣,聆聽他們的心聲,分享自己的空間。
譯注1:即N-word,用來替代nigger(黑鬼),避免有歧視黑人的意味。
譯注2:即bless your heart。此話尤其在美國南方帶負面意涵,甚至會造成冒犯。
圖/《癌症病人的心聲:病人真正想要的,病人真正需要的》,琳達.華特絲(Lynda Wolters)著,李穎琦譯,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