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詩有云:「清明時節雨紛紛」,清明節的前後往往下雨,伴隨春季的陽氣升發,許多人容易在此時發生「春睏」的現象。所謂的春睏也就是春季疲勞症,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容易疲憊,睡得再久起床都覺得還是很累,愈睡甚至愈累的感覺。
由於春屬木,與中醫的肝相對應,出現春睏情形往往也代表著肝氣調節有問題,無法順利升發,肝氣疏泄產生問題則除了疲累外還會伴隨情緒容易波動起伏、頭痛、過敏或是睡眠障礙的情況。
此外,有些人發生春睏的時間常是上午9-11點和下午3-5點會表現特別明顯,這段時間分屬脾經及膀胱經運行的時間,脾掌管人體的水濕,一旦脾氣虛弱,又受到外濕影響,運化水濕的功能出現問題,濕氣滯留的話就會讓人有重濁疲憊的感覺,還可能伴隨著頭暈、食慾下降,脹氣、排便不順等症狀。
而膀胱經則是背部接受陽氣的位置,上連至腦,而膀胱若氣血不足,跟不上陽氣升發的速度,滋養腦部的氣血減少,又加上濕阻陽氣,進而會令人覺得提不起勁、昏昏欲睡,還可能伴有身體多處痠痛以及排尿不順的現象。
對於春睏的人,推薦可以飲用以下的「解睏茶」,幫助身體除濕、養肝及保養陽氣。
圖/春睏的人,推薦可以飲用「解睏茶」,幫助身體除濕、養肝及保養陽氣。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解睏茶
材料:茯苓4錢、白朮4錢、黨參4錢、藿香3錢、紫蘇3錢、石菖蒲3錢、柴胡2錢,桂枝2錢。
做法:將上述藥材洗淨後放入1500c.c.的水,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續煮30分鐘左右,過濾藥渣後即可放入瓶中帶出飲用。
春天的養生之道早在《黃帝內經》中便有描述春天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使志生」,夜臥早起指的「夜臥」並不是鼓勵大家熬夜,而是春天的日出較冬天來的早,日落較冬天來的晚,主要活動的時間應當順著日光而作,由於傍晚11點到凌晨一點是肝經循行的時間,春天尤須養肝,故建議民眾盡量要在11點前就寢為佳。
運動方面也可多去廣闊的場所散步,讓背部曬太陽補充天然陽氣,平時可將頭髮放下、穿著輕鬆即可,不用過於束縛,以免氣機鬱滯。如此自然地順應時節,讓身體從冬天的養藏逐步地轉成春天的升發,便不容易春睏上身。
若覺得工作時春睏來襲,感到昏昏欲睡、心胸鬱悶時,可以利用按摩梳做頭皮梳理或是利用指腹揉壓或是輕輕拍打頭部,能夠促進頭部氣血疏通,提神醒腦。另外也提供以下兩個穴道幫助疏肝解鬱、健脾除濕,快速趕走疲勞感。
太衝穴
找法:足背大拇指及第二指骨頭交界縫往上循至盡頭,可觸及凹陷處。
功效:疏肝解鬱、活絡氣血。
足三里穴
找法:外膝眼往下四個手指橫幅即是。
功效:調理脾胃、疏風化濕。
想要遠離春睏也可從平時食物下手,像是山藥、芡實、薏苡仁,或是在菜餚或湯品中放入一些生薑,都有助於補益脾氣,幫助濕氣代謝,另外春天也很適合吃韭菜,中醫認為韭菜可健脾去濁,同時具有益肝作用以及補陽的功效,不過要注意的是若有嘴破、口臭、或是眼睛紅腫等火旺症狀則不建議食用。
(本文作者為翰鳴堂中醫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