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頭痛可以分作外感和內傷兩大原因,外感是由於外邪侵犯頭部所致,像是風、寒、熱、濕都可能導致頭痛,至於內傷頭痛多屬氣血不足,或是久病成瘀導致。一般來說外感頭痛通常發病急,病程也較短,內傷頭痛相較而言起病慢,但發作後病程較長且難以斷根。此外,這兩種頭痛也可能同時並存,表現為虛實夾雜的頭痛。以下為大家介紹各種類型的頭痛以及對應治療方式。
風寒頭痛
症狀表現:
常在吹到冷風過後發作,好發於秋冬等氣溫較低的季節,另外像工作環境的冷氣直吹頭頸部也容易引發。這類型的頭痛,大多表現為頭部緊痛或是陣發的抽痛感,另外還可能伴隨肩頸僵硬及全身痠痛等症狀。
好發族群:
平時陽虛體質、畏風怕冷或是喜吃冰涼的人較易好發此類頭痛,因為此類型的人體內陽氣虛弱,其體表抵抗外來邪氣的能力也較差,便容易受到一點風寒就引發頭痛。臨床治療可選用葛根湯及川芎茶調散加減,虛象更明顯的則選擇小續命湯。
舒緩方法:
而風寒頭痛發作時,可以自行先進行頭面部的肌肉放鬆按摩,用雙手拇指在兩側太陽穴及頭皮進行適度的放鬆性推揉,再用拇指從前額開始沿臉頰部到下頜,反覆推揉數次,再來可用拇指或食指揉壓印堂穴(兩眉中間)數次,同時可以搭配後頭部及肩頸的熱敷,對於寒氣的去除效果更佳。
日常保養:
此外,一般民眾風寒感冒頭痛也可用家裡常見的蔥白、紅糖、生薑各取適量後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溫熱飲用後再蓋被臥床,使汗液適量流出,此法對一般風寒感冒後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狀都能夠有效緩解。
風熱頭痛
症狀表現:
常發生在夏天悶熱氣候,另外像是冬天泡澡過後,或是工作常處悶熱的環境也容易發作。此類型頭痛表現多為脹痛,發病較急,嚴重時還可能有頭痛欲裂的感覺,並伴隨面紅目赤、咽喉疼痛及便祕等情況。
好發族群:
平時屬熱性體質或是飲食喜辛辣者受到風熱引動便容易好發此類頭痛。比較特別的是,還有部分的風熱頭痛是由未及時治療的風寒頭痛轉變而來,寒鬱體內進而化熱而引發,因此用藥選擇上也要相對注意。
舒緩方法:
臨床上對於風熱頭痛可選用桑菊飲或清空膏作為加減治療。風熱頭痛發作時,可自行按摩穴位像是太陽穴(在耳廓前面,前額兩側,外眼角延長線的上方,在兩眉梢後凹陷處)、大椎穴(低頭時,頸部後正中隆起最高且隨俯仰轉側而移動者為第七頸椎棘突。穴在其下方,即第七頸椎棘突與第一胸椎棘突間)。適度按壓上述穴位可有助於疏風清熱,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
日常保養:
適度按壓上述穴位可有助於疏風清熱,達到緩解頭痛的效果。風熱頭痛時可以喝點清涼的菊花薄荷荷葉茶,有助於疏風清熱,清利頭目,減輕風熱所導致的頭痛不適。
圖/如果頭痛的表現多為頭重頭昏,覺得有一層東西籠罩在頭部,且不適感持續的時間可能會較為拉長,有可能就是屬於風濕頭痛的類型。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風濕頭痛
症狀表現:
常發生在濕氣重、潮濕的天氣,尤其是下雨天和大太陽交替時更是容易發生。因為此時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大,體表濕度過高,汗不容易流出來,容易悶在體表,形成表濕。
此外,在淋雨過後或常處濕度高的環境也容易導致濕氣入裡,上犯頭部。此類頭痛的表現多為頭重頭昏,覺得有一層東西籠罩在頭部,而其痛感較風寒風熱頭痛較不明顯,但不適感持續的時間可能會較為拉長。
好發族群:
平時脾虛體質的人相較來說容易產生這類型的頭痛,因為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下降,外感濕氣後便會連同體內多餘的水濕一起上蒙清竅,造成肢體沉重疲倦、眼睛乾澀、肩頸痠痛緊繃感,另外消化機能也會受影響,引起胸腹悶脹、噁心嘔吐、腹瀉等狀況。
舒緩方法:
此時可用清表濕的中藥如藿香、紫蘇、荊芥,再加上健脾祛濕藥物像是蒼朮、白朮、陳皮,都可以有效緩解風濕頭痛所引起的不舒服,臨床用藥上常用羌活勝濕湯加減來治療。風濕頭痛發作時可以稍在肩井穴(先找到大椎穴,再找到鎖骨肩峰端,兩者連線中點即是該穴所在)提肩後快速放下或是拔罐,可快速緩解頭頸肩的緊繃,並疏散濕氣鬱滯的悶脹感。
此外,按壓足三里穴(膝蓋下約四橫指、脛骨旁開一橫指處)、豐隆穴(膝蓋骨外側陷下處,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點)可加強健脾除濕,緩解頭痛。
日常保養:
一般民眾也可飲用紅豆水或黑豆水來清利濕氣,平時也能在湯品中添加適量的薏苡仁及生薑數片,有助於去除體內多餘的水濕。
氣血不足的頭痛
好發族群:
常因為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不足而產生,其中包含了腦絡失榮氣虛(如工作勞動多,流汗量大的人,由於勞動量大,耗氣甚巨)、血虛頭痛(如月經經血量大的婦女)以及氣血雙虛的頭痛(例如過度節食)。
症狀表現:
此類患者的頭痛多為隱隱約約的疼痛感,時痛時止,其頭痛與疲勞程度相關,越累越痛,有時會伴隨著頭暈心悸,面色蒼白,疲憊等症狀。臨床上多採用八珍湯以達到益氣養血的作用,也可個別視氣虛、血虛狀況選用益氣聰明湯或四物湯加減治療。
舒緩方法:
當氣血不足頭痛發作時,偏氣虛重者可用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央,從兩耳沿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往頭頂畫一條線,兩條線的交叉點)、膻中穴(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點)、氣海穴(把中指和食指併攏,放在肚臍眼下緣,往直下量取兩橫指處),偏血虛重者可用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膈俞穴(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處)、三陰交穴(小腿內側,內踝骨最高點往上約四根手指橫著的寬度),若氣血俱虛者除了上述穴道以外,還可加上足三里穴來補益氣血。
日常保養:
此類型的民眾,平常也可以沖泡黃耆紅棗茶來飲用,利用黃耆補氣,紅棗補血,同時還可調理脾胃,有助氣血重新生化。
血瘀頭痛
症狀表現:
則多出現在頭部外傷過後,或是上述的各種頭痛許久未癒,局部氣血不通,久而導致瘀象的產生,這類型的頭痛表現多是定點刺痛或鈍痛,如針刺感,此外還有面色晦暗,嘴唇偏紫暗,舌頭上有瘀斑等症狀。臨床上多採用通竅活血湯或是血府逐瘀湯治療。
舒緩方法:
穴位上可選用中都穴(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約十橫指,脛骨後緣處)、大敦穴(雙腳大拇趾靠第二趾一側指甲根部邊緣約2mm處)來按壓。此外,適度的對於風池穴連至肩頸處刮痧,也能提供體內的瘀血能有通路排出。
刮痧最好一周一次為度,力道適當就好,切勿過度用力以求大量的出痧,反而可能導致頭暈不適的情況產生,並且最好在刮痧過後多補充些溫水,可以促進代謝廢物從二便排出。
日常保養:
這類型的患者平常也可以沖泡紅花丹參茶,達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頭痛類型難以分辨者
如果民眾平常難以分辨自己屬於哪一類型的頭痛,也可以直接根據疼痛的位置來做按揉,同樣也有助於疼痛的緩解。中醫認為頭部有許多經絡所過,像是前額區屬陽明經,顳側則屬少陽經,後頭頸部屬太陽經,巔頂則屬肝經和督脈共同所管。
因此,無論按壓對應經絡的近端或是遠端穴位,都能夠達到疏通氣血,通則不痛的作用。前額頭痛可以按合谷穴,顳側頭痛則可以按壓外關穴,後頸部則可按壓天柱穴,巔頂頭痛則可按壓太衝穴。每次按揉可持續五至十秒,以痠脹為度。
推薦穴道位置:
1.合谷穴:把拇指食指併攏,虎口處肌肉隆起處即是穴位,按壓方向偏向食指,會有痠麻脹痛的感覺。合谷是手太陽大腸經的原穴,能疏散風邪並通絡止痛。
2.外關穴:外關位於前臂背側,手橫紋上三橫指寬處,尺骨與橈骨之間即是穴位。外關是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具有祛風清熱的作用,且能疏通經絡的瘀滯。
3.天柱穴:天柱穴位於後頸部正下方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屬足太陽膀胱經,主治後頸疼痛僵硬,並有提神醒腦的作用。
4.太衝穴:太衝穴位於足背側,在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的凹陷處即是穴位。太衝穴是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清利頭目的作用。
《黃帝內經》中提及:「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若是體內正氣虛弱,外感就容易侵犯我們身體,因此民眾平時就要有規律的作息,並且切勿讓自己過度疲勞或是睡眠不足,才能好好養好體內之氣,就較不會受到一點外邪就導致頭痛發作。
建議民眾睡眠時間大約七-八小時即可,一旦睡眠過長會影響血清素分泌,當血清素水平降低會減少腦中血液的流動,便可能引發頭痛。除此之外,天冷時出門也盡量要戴帽子或是圍巾,做好頭部以及頸部的保暖,阻斷外邪侵犯的管道,也是顧護正氣的方法之一。
飲食方面最好避免加工食品、醃製品以及食品添加物為妙。像是雞精粉、味精中含有谷氨酸鈉,會過度刺激神經細胞受體,造成頭痛發生;醃製食品中含有酪胺,易使血管收縮,同樣可能引發頭痛。
許多人頭痛發作時會仰賴咖啡來止痛,事實上適度的咖啡因的確可以達到止痛效果,然而若攝取過多可能會讓原本緊張的肌肉更趨緊繃,加重頭痛的現象,更糟的是,若長期依賴咖啡,也可能產生咖啡戒斷症,一旦停喝咖啡,頭痛反而會發作得更加厲害,因此最好還是找出造成頭痛的根本原因才是解決之道。
最後,要提醒大家,現代人很常使用3C產品,但卻容易忽略到螢幕的亮光會刺激腦部,也可能會誘發頭痛,尤其使用的越頻繁,越容易引發頭痛,不得不防。
(本文作者為翰鳴堂中醫診所執行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