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每年試管寶寶破萬名!三張圖告訴你,台灣小孩有多難生? | 健康遠見
少子化

每年試管寶寶破萬名!三張圖告訴你,台灣小孩有多難生?

每年試管寶寶破萬名!三張圖告訴你,台灣小孩有多難生? 圖/僅為情境配圖。張智傑攝

編按:有「零負評女神」之稱的林依晨,因結婚6年遲遲未有生子消息,頻頻被外界關注,今年初她受訪時更表示「能試的都試了」,顯見心中的無奈。終於在日前傳出好消息,林依晨證實已產下一名小公主,正式加入新手媽媽行列。雖然林依晨和老公未對外說明懷孕歷程及細節,但這個喜訊仍舊讓不少求子多年的夫妻再度燃起希望。到底台灣小孩有多難生?三張圖帶你看懂。

時間回到1985年4月16日,台灣第一個試管寶寶誕生了!如今,台灣每七對夫妻就一對有不孕困擾,為了挽救生育率,試管寶寶會是解方?

俗稱的「試管寶寶」,就是透過人工生殖技術而誕生的寶寶。有別於人體內自然受精、著床、發育的一般過程,試管寶寶的誕生必須經過體外人工取精卵、授精、胚胎再植回母體等層層關卡,每一關都是考驗。

早在1799年英國醫生約翰杭特就完成人類首次的人工授精成功案例,1978年全球第一位試管寶寶也在英國誕生。

但回到36年前的今天,全台灣第一個試管寶寶的出現,仍是非常前衛性的創舉。

5%》每100名新生兒,超過5個是試管寶寶

從當年的第一例,你知道嗎?現在台灣每年100名新生兒中,就有5~6個試管寶寶!

今年初以來備受討論,我國2020年的新生兒人數16萬5249名,不僅創史上新低,甚至低於當年度死亡人口。外界紛紛關注到,出生數與死亡數正式出現黃金交叉,台灣人口邁入負成長,走向「生」不如「死」。

但,鮮少有人注意到,每年新生兒出生人口中,人工生殖試管寶寶的誕生量也在逐年增長,2018年全年的試管寶寶出生數正式突破1萬名!

15%》每7對夫妻就1對有不孕困擾

隨著近年少子化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讓「低生育率」被視為國安議題,如今「催生」已然是全體共識,政府、企業都在喊要打造友善生育環境。

然而,台北生殖醫學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啟瑞發現,當前各界談論生育問題,多半聚焦在「生後」的生育補助,甚至責怪現代年輕世代為什麼不生;卻明顯忽視「有生育意願」、卻因為生理障礙而難以生育的一群人,也就是不孕症患者。

台北生殖醫學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啟瑞。張智傑攝圖/台北生殖醫學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啟瑞。張智傑攝

據統計,台灣約有15%的夫妻受不孕症所苦,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有不孕困擾。生兒育女,對他們來說,儼然成為一種奢侈的心願。

當年在榮總實驗室裡,孕育出台灣第一個試管嬰兒胚胎的人,正是曾啟瑞,他也被封為台灣試管嬰兒之父。曾在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服務20多年,擔任生殖醫學中心及婦產科主任。

眼見愈來愈多人受不孕症之苦,已屆退休之齡的他,懷抱使命,要為更多不孕症患者圓夢,去年剛在台北信義區南山廣場創設台北生殖醫學中心,立志要打造亞洲旗艦型的生殖醫學中心。

4倍》生殖手術10年增4倍

現代有不孕困擾的人愈來愈多,其實是大勢所趨。

歐洲生殖醫學會統計,過去40年,全球已有約800萬人是經由體外受精技術誕生,也就是俗稱的試管寶寶。而台灣的試管寶寶也愈來愈多,接受人工生殖手術在近10年激增四倍。

原因說來也單純。大學、研究所畢業後,踏入職場三、五年覺得工作穩定了,還要看你有沒有對象、才能談到要不要結婚,轉眼間就年過30……以上是許多人共通的人生劇本。

台灣女性愈來愈晚婚、晚生。圖/台灣女性愈來愈晚婚、晚生。

晚婚這件事本身不是什麼大問題。然而,若討論到生育行為,對生育率的影響就不容小覷。

「不可否認,談生育,年齡就是個硬傷;歲數愈大,自然受孕的機會愈小!」佑昇診所醫師劉志鴻解釋,以天生的女性生理構造來說,女性出生時身上約帶有15至50萬顆卵泡,之後便會逐年遞減。因此醫學上,多半視女性21至28歲為黃金生育期,到了35歲則是生育能力會顯著下滑的年紀。

2020年6月最新完成的國內人工生殖統計報告顯示,台灣每年接受人工生殖治療以及人工生殖報寶寶的數量,都顯著上升。

好難生!人工生殖治療近年暴增。圖/好難生!人工生殖治療近年暴增。


曾啟瑞主張,政府對於不孕症患者的支持,顯得缺乏積極作為。他舉全民健保為例,對不孕症的試管等療程,始終未列為給予給付的疾病項目。

「政府欠缺聰明的刺激生育政策!」曾啟瑞觀察,儘管2015年起,衛生福利部有提供不孕補助,但可申請對象限於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成效有限。

人工生殖寶寶21年成長5倍。圖/人工生殖寶寶21年成長5倍。

當晚婚、晚育已成為不可逆的社會新常態,所衍伸出更多受到不孕困擾的準父母們。我們能否再更努力些、讓「願意生養」的人都如願以償?

這些處在「不孕焦慮」的人生故事,都可能正在你我身邊真實上演。化解這群人「生不出來」的痛苦,這不僅是為他們一圓「生孩子」的夢,也在替社會貢獻更多下一代。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