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一位癌症病友凝視死亡的內心獨白:失去「描繪的未來」,該怎麼過? | 健康遠見
抗癌

一位癌症病友凝視死亡的內心獨白:失去「描繪的未來」,該怎麼過?

一位癌症病友凝視死亡的內心獨白:失去「描繪的未來」,該怎麼過? 得知罹癌時所受到的衝擊,會因你視其有多嚴重而有大小之分。舉例來說,認為「差不多該有人接我到那個世界了」的人得知罹癌時,情緒也幾乎不會有所起伏吧。另一方面,根本沒想過自己會罹癌的年輕人,應該會大受打擊。 僅為情境配圖,Pexels by Ryutaro Tsukata

接受「失落」需要時間與過程 

經過「憤怒」與「悲傷」這些情緒後, 就能慢慢面對失去的東西。 

得知罹癌時所受到的衝擊,會因你視其有多嚴重而有大小之分。舉例來說,認為「差不多該有人接我到那個世界了」的人得知罹癌時,情緒也幾乎不會有所起伏吧。另一方面,根本沒想過自己會罹癌的年輕人,應該會大受打擊。 

27歲就患進行期革囊胃(瀰漫浸潤型胃癌的一種)的岡田拓也先生,他說從醫生口中聽到「你患了癌症,而且相當難以根治」時,他根本無法相信這是現實。不認為眼前的醫生是在說明自己的病情,有種像在看連續劇的感覺。且之後的事情完全沒有記憶,連自己怎麼回家的也記不得。 

人遇見超乎想像的衝擊時,心理機能會潰不成軍,就算可以理解眼前發生什麼事情,也可能不認為那是現實,或是無法留存於記憶當中。 

專業術語上稱其為「解離狀態」,不僅限於得知罹癌時的狀況,這是心理承受巨大衝擊時常會出現的狀態。解離狀態或許是為了保護心靈不受突如其來的巨大衝擊影響的必要機制吧。 

岡田回家之後仍精神恍惚,那天晚上幾乎沒睡。但在清晨稍微入睡後醒來時,「啊,昨天那件事情果然是真的啊!」的真實感和強烈的絕望一口氣湧上來。像他這樣脫離解離狀態並認清事實後,接下來就會出現憤怒與悲傷的情緒。憤怒與悲傷是感到「不公平」或是「太不講理了」時會出現的情感,這也是保護自己的必要機制。 

岡田認為「27歲的自己理所當然該過著健康生活」,無法接受沒做什麼壞事的自己竟然會患進行期革囊胃,滿腦子都是「為什麼這種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啊」的想法。岡田無法壓抑波濤般的怒氣,大吼大叫、拿東西出氣,甚至還遷怒到父母身上。但不管怎麼掙扎,現實仍屹立不搖站在他面前,而他最後也氣累了 

等到憤怒情緒逐漸平息後,接著會開始出現滿滿的悲傷。悲傷是「失去自己重要事物」所產生的情緒,擁有撫慰心靈的作用。岡田一想到他得要放棄原本腦海描繪的充滿希望的未來,就無法止住淚水。 

正如岡田一般,失去重要事物時,需要時間與各種不同的過程才有辦法接納失落感。茫然自失無法理解發生什麼事的時期、混亂哭喊對不講理的現實憤怒的時期、面對失去的事物而淚流不止的時期、理解人生本就不公平而感慨甚至哭泣的時期等等,每個人的各個時期會以不同樣呈現,一點一滴去面對這件事。 

這在心理學領域中稱為「哀悼工作(mourning work)」,經歷這個千辛萬苦的過程之後,人才能逐漸與癌前描繪出的人生道別,朝著新的現實邁步前進。 

「如果沒有10年後,那人現在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是許多癌友擔心的疑問。僅為情境配圖,Pexels by Min An圖/「如果沒有10年後,那人現在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是許多癌友擔心的疑問。僅為情境配圖,Pexels by Min An

如果沒有「10年後」,現在又是為了什麼而活 

越是嚴謹依著目標生活的人, 在知道可能失去「描繪的未來」時, 越是迷惘。 

第一個「面對喪失」的課題無法完全結束,但隨著時間過去,強烈的負面情緒也會漸漸改變樣貌,當出現「不管怎樣掙扎,都無法改變自己癌的事實」這種想法時,就要開始著手面對第二課題。 

岡田在他患病前,是個生活相當嚴謹的人。他任職於金融機構,責任感強烈,不吝努力去達成交辦給他的任務。身邊的人也認同他的能力,他也想著近期想要申請派駐海外,下班後會把時間花在學習外語上,也會上健身房培養體力。他的朋友也很多,但他與朋友交流的目的不是為了放鬆,而是重視和可以激勵自己、提升自我能力的朋友相處。 

也就是對岡田來說,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五年後、10年後,甚至更久以後的未來夢想」,為了達成這個目的,他不惜付出任何努力。 

岡田因為患進行期革囊胃,知道自己再過不久就要迎接「死亡」,領悟「描繪的未來夢想」絕對不可能實現後,他迷失了每天努力的目標。岡田陷入極度混亂,開始不知道活著的意義。 

接著,岡田心中出現了新的疑問。 

❝「如果沒有10年後,那人現在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 ❞

聽說他一開始去書店買了各種書籍,但幾乎每本書都以人類會長命百歲為前提來書寫,反而讓他更加沮喪。 

就在此時,岡田到我這裡接受諮商。在他非常痛苦,想著乾脆就這樣死掉算了之時,他的主治醫師告訴他有專門照護癌症患者心理健康的醫師,讓他想要聊聊看是怎麼一回事。 

岡田一開始對於諮商半信半疑,用「你怎麼可能理解我的心情」的狐疑眼神看著我。這股情緒背後,或許是羨慕著應該能比他更長壽的我吧。 

我一開始很擔心,不知道能不能和他建立起信賴關係,但我依照我一貫的方法詢問他至今有怎樣的人生,接著告訴他我對他的理解。 

「你是一個為了將來而活在『現在』的人,換一種說法,你是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所以你不知道『現在』該怎麼活。」 

我說完後,岡田對我說:「我覺得就是這樣,希望你可以和我一起思考,我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大概是產生了些許想試著依賴我的心情吧。 

而我也決定接下教練的任務,陪伴岡田一起面對「該怎麼在完全不同的現實中活下去」這個課題。  

感謝今天的我活著 

意識到死亡之後, 才會對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產生感謝。 

在著手面對「該怎麼面對完全不同的現實」這第二課題之後,前方有怎樣的世界等著呢 

從心理學領域的創傷後成長相關研究中得知,當事者的想法會出現五種變化。 

就是以下這五種。 

①感謝人生  
②全新觀點(可能性)  
③與他者間關係的改變  
④身為人類的堅強  
⑤精神層面的變化 

雖然不是所有人都毫無遺漏地出現這五種改變,但仔細觀察每個人的思考變化後,可以發現大多符合這五種中的幾種。 

知道這五種變化後,也對我自己的思考、生活方法產生很大的影響。我覺得它們讓我得以分辨,現在自己緊握手中不放的事物裡,哪些是根本微不足道的事,哪些是不好好珍惜絕對會後悔的事。所以我想要向大家詳盡說明這五種變化。 

首先,五種變化當中,大多數人一開始出現的改變是「感謝人生」。 

罹癌後會意識到死亡,接著就會產生「自己還能活多久」的不安與恐懼,但反過來說,也會產生「其實平安活過今天根本不是理所當然的啊」的想法。 

人類有物以稀為貴的習性。貴金屬的黃金要是到處都是,大家應該連看也不看吧。同樣道理,只要錯覺時間無限,就容易浪費每一天,但當發現時間是有限時,就會覺得每一天都無比珍貴。 

也有人開始產生「想要感謝可以活過今天這一天」的想法。 

我第二次見到岡田時,他對我說:「我好不甘心我生病。在生病前,我一直覺得自己是運氣很好的人,但並非如此,我抽到下下了。」 

我心裡邊想著「原來如此,『下下』啊,還有這種比喻啊」,邊聽他說話。 

我試著對怨恨自己人生的岡田說了這段話。我先說了「說這種話你或許會生氣」了之後才問他:「只是一個假設問題,你認為不抽籤比較好嗎?」 

岡田回我「什麼?」一臉無法理解我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的表情,於是我接著補充:「也就是說,如果你注定有一個會生病的人生,那你是不是認為別出生比較好呢?」 

岡田思考一段時間後回答:「不,我不認為不抽籤比較好,嗯,就算是最糟糕的一支,還是抽了比較好。」 

他又思考了一會兒後開口說:「一想到『正常來說,應該可以再活更久』就覺得好不甘心。但是,我可以出生在這個世界上,也是許多偶然交疊之後產生的結果。」 

岡田的絕望感雖然很巨大,但因著他原本個性的幫忙,在那之後,我感覺他開始掙扎著要積極正向解釋這些事情。他說:

❝「老實說我很不甘心,但我很感謝我現在活著,我想要努力活下去。」 ❞

我有句話非得要告訴現在身體健康的人,大家或許會和岡田一樣,突然得知自己癌,也可能遭逢事故或天災。 

雖然過於恐懼導致滿腦子全是這件事情也不好,但我認為各位心裡都要有著「不知何時會失去健康」或是「這是總有一天肯定會失去的東西」的想法比較好。 

這是因為,如此一來才能產生「今天也能健康活過一天是相當值得感恩的事情」的感謝心情。 

和家人或朋友共度歡樂時光、看美麗風景、吃美食,這些事情如果不加以意識,或許就是一段視為理所當然而度過的時光,但一想到不知何時可能失去這樣理所當然的每一天,就會感覺這些相當令人愛憐。這種思想也與古羅馬人的「Memento mori(勿忘你終有一死)」的教誨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作者為精神科醫師;原文刊載於清水研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平安文化出版)

《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平安文化提供圖/《如果一年後,我已不在世上》。平安文化提供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