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結構精密,各系統之間密切聯繫;雖然解剖學將人體分成諸多系統,如皮膚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生殖系統、泌尿系統、淋巴系統、骨骼系統、肌肉系統、神經系統等。且各系統疾病具有其專精診治知識和技巧,加上專科醫師分工,久而久之,讓人有種各系統獨立分隔的錯覺,其實這些系統之間的關連十分密切,且互利共生。
眾所週知,骨骼和肌肉具有感知受力荷重的受器,荷重力可互相傳導發揮作用,肌肉的機械力傳到骨骼會促進骨代謝,適當受力可啟動骨合成作用,過大受力可能造成骨損傷;反之,來自骨骼的作用力會回饋給肌肉,讓肌肉收縮以抗衡,同時改善肌肉的構造和機能,骨骼和肌肉都含有脂肪,且其代謝會涉及脂肪的平衡。因此肌肉、骨骼和脂肪共同構成肢體的三大成員,相輔相成。
多年研究證實,肌肉、骨骼和脂肪組織除基本機能之外,也都會分泌多種蛋白質和細胞激素,三者息息相關,進行相互之間的調節;其中由脂肪細胞分泌的細胞激素稱為脂肪細胞激素(adipokines),肌肉分泌的細胞激素稱為肌肉激素(myokines),骨骼組織分泌的細胞激素則為骨骼激素(osteokines)。它們具有重要的調節機能,共同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這些激素具有自分泌(autocrine)、旁分泌(paracrine) ,可局部發揮作用,也具有內分泌(endocrine)的全身性作用,作用於細胞本身、鄰近細胞和遠處細胞,包括調控血糖、脂肪、肌肉量、骨量和胰島素抗性等,與許多慢性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的病理機轉密切相關,值得重視。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適度運動會使肌肉分泌肌肉激素,其中有些會調節骨代謝和脂肪代謝,例如介白素-6(IL-6,促發性細胞激素)、鳶尾素(irisin,具脂肪調節轉換作用)、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肌肉生長抑制素(myostatin,調節肌肉量),和血管新生之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FGF2,促進細胞增生)等。相反地,由運動所促進分泌的脂肪分解型肌肉激素(lipolytic myokines)包括介白素-6、鳶尾素(irisin)等,可分解脂肪來產生熱能。
脂肪激素(adipokines)如瘦體素(leptin,影響腦中樞產生抑制攝食與促進產熱的作用),抗阻素(resistin,與胰島素的拮抗作用有關),脂締素(adiponectin,調節體內能量平衡和胰島素作用),和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促進發炎反應的細胞激素),也可調節肌肉和骨骼的代謝。年老時,身體活動量減少,熱量攝取量增加,會使脂肪細胞肥大,會引來免疫細胞聚集,釋出促炎性的脂肪激素(pro-inflammatory adipokines),引起慢性低度發炎和許多疾病。
骨骼激素(osteokines)來自骨骼,包括骨鈣素(osteocalcin,可調節造骨功能,調節胰島素抗性、及評估骨代謝速率)、硬化素(sclerostin,抑制造骨細胞訊息途徑,促進骨吸收),另可調節肌肉和脂肪的能量平衡和代謝。
要維護健康的身體,必須從事適度運動,才能促使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細胞激素,經由肌肉-骨骼-脂肪之間的互相交流,使肌肉合成增加,骨合成增加,能量代謝改善,增進葡萄糖利用率和脂肪酸氧化,並減輕慢性低度發炎,才能達標。只是藉由藥物或節食,可能難以達到健康目標。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