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在出生後的6~12小時內,會拉出胎便,這是寶寶整個漫長人生當中的第一次大便,看似廢棄物,其實含有許多健康的資訊在裡面。
首先是它的顏色,「嬰兒大便卡」已經納入兒童健康手冊(4~5頁),展示糞便可以有九種不同的顏色,其中1到6號是不正常,7到9號是正常,網上已有許多醫學教育同行的好文章,在此不再贅述,期望爸媽要多留意,及早發現異常,並盡早給予適當治療。
胎便除了可以觀察它的顏色之外,加拿大的科學家近日發現,還可以將胎便拿來檢驗,用來預測小朋友日後得到過敏疾病的機率,預測準確率為76%。
這項成果已於2021年5月18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醫學》(Cell Reports Medicine)的國際期刊上,此項研究是由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簡稱卑詩大學)的微生物/免疫學系芬萊教授(Brett Finlay)和小兒科教授圖維醫生(Stuart Turvey)所共同合作完成的。
由於胎兒腸道中微生物菌群的成熟度和體內免疫系統的發育情形,是往後新生兒會不會有過敏疾病的關鍵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藉由分析嬰兒胎便中所有代謝產物的多樣性(總共分析714種產物;包括脂肪類、胺基酸類、外源性生物素、維生素和輔助因子等),來當作日後菌群成熟度和免疫發育的指標。
圖/Unsplash by Michal Bar Haim
接著觀察每位新生兒到一歲時,是否發展出免疫球蛋白E(IgE)所介導的過敏性疾病,比對這兩項結果後發現,當新生兒胎便中腸道代謝物多樣性最差的(種類越少者),一年後孩子患過敏症的風險就越大。
他們還發現某些代謝物的減少與特殊且關鍵的細菌群體變化有關(論文中檢測最多且最常見的15種菌群,像是布勞特氏菌屬、協球菌屬、普拉梭菌屬和瘤胃球菌屬等等),這些細菌群體在整個巨大的腸道微生物生態系統中,對於免疫系統發育和腸道菌群成熟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影響日後健康狀況和疾病的產生。
研究人員從CHILD註1研究計畫內的950名嬰兒中,分析其中100名嬰兒的胎便樣本,結果顯示,健康的免疫系統和微生物菌群的成熟早在孩子出生之前就開始醞釀了,也就是說,嬰兒在子宮內所接觸到的眾多微小分子,對小孩未來的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會問,胎兒在媽媽的肚子裡面,什麼東西也沒吃,怎麼會有便便呢?事實上,在嬰兒發育的過程中,會吞入羊水、胎盤內脫落的各式細胞、以及自己腸胃道的分泌物和膽汁,所以胎便就像一個時間膠囊,揭示著嬰兒在出生前,所接觸過的所有東西,而這些在母親子宮中所遇到和積累的各種物質,都會變成嬰兒腸道內微生物細菌的食物來源。
大家都知道,患有過敏症的兒童如果發展成氣喘,對兒童的威脅就會更嚴重。現在透過胎便的檢驗,我們就能夠在嬰兒開始出現過敏或氣喘的症狀之前,提前針對高危險的嬰兒進行識別與防範,可說是防患病於未然,真是太好了。
註1
CHILD研究計畫英文全名為Canadian Healthy Infant Longitudinal Development,專門以研究新生兒和兒童健康為目的,居世界領先地位。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小兒科教授圖維醫生也是CHILD研究計畫的主任研究員。
期刊參考:
1. C Petersen, DLY Dai, RCT Boutin, H Sbihi, MR Sears, TJ Moraes, AB Becker, MB Azad, PJ Mandhane, P Subbarao, SE Turvey, BB Finlay. A rich meconium metabolome in human infants is associated with early-lif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reduced allergic sensitization.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1; 100260.
(本文作者為陽明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