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大停課,家長喊崩潰!其實,不只是家長不適應,就連孩子都焦慮。《遠見》整理專家意見,爬梳「宅在家」可能面臨的三大親子問題,讓同樣在家,卻得兼顧工作(WFH)與育兒責任的家長能見招拆招。
近日,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升溫,連續4日本土確診病例數破百。指揮官陳時中宣布,全國各高中職以下即日起全面停課到28日。面對作息時間的改變,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反應。
作為家長的你,可以如何與孩子溝通呢?面對親子之間的摩擦,家長可以如何因應?
Q1:疫情升溫,孩子可能會有的心理反應?
衛生福利部的「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指出,面對升溫的疫情,不僅會使家長變得擔憂、恐懼,而孩子察覺到,會變得緊張、感受壓力等。也可能會讓人出現網路疑病症、替代性創傷等心理影響。
其中,網路疑病症(cyberchondria)是指落入搜尋和焦慮情緒中的惡性循環。像是出現些微咳嗽症狀,就不斷搜尋疾病的相關資訊,懷疑自身可能被感染。由於過度關注身體不適,反覆搜尋,更讓自己深陷焦慮情緒。
替代性創傷,則是在疫情之下,有大量的負面訊息,可能過度感同身受,好像自己也在承受相同的問題。因此產生內疚、羞愧、無能無力、焦慮和憤怒等情緒,甚至是影響生活作息。
而孩子可能會詢問家長相關疫情的問題,像是,「為什麼會有兩個禮拜的時間不能去學校,不能見到同學?」、「爸爸媽媽怎麼都開始在家裡上班」,或是「為什麼大人看起來都很擔心的樣子?」。
這類與疫情相關的問題,國立臺灣大學中國信託慈善基金會兒少暨家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大兒家中心)也在網站上整理出問答集,提供家長參考。
圖/Photo by Standsome Worklifestyle on Unsplash
Q2:如何幫孩子排解疫情期間的壓力?
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則提供家長,可以使用「PEACE五部曲」。一起穩住孩子情緒、培養耐性,正向面對,度過疫情。
▊Play game玩遊戲:家長多陪伴孩子玩遊戲,或是角色扮演的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抒發對疾病的擔憂與恐懼之外,也能透過扮演醫生、病人等角色,增加同理心的感知。
▊Enhance in life投入生活:雖然防疫打亂原先的生活,但是日子還是進行著。除了關注疫情發展之外,家長也能和選擇適合孩子的活動,一起挖掘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盡量維持作息的規律性。像是從舊書中尋找新話題,舊遊戲中制訂新規則等。
圖/Photo by La-Rel Easter on Unsplash。
▊Accept your emotion接納情緒:在疫情緊繃的這段期間,允許自己和孩子可以出現生氣、焦慮、擔心、易怒等情緒,都是正常的狀態。家長不需去否認這些情緒的存在,可以多運用提醒的策略:停下來、轉念、深呼吸等放鬆練習來自我安撫。
▊Change the behavior改變行為:可以發揮創意調整,需要修改的行為習慣和行程表。也能讓居家防疫這段期間的生活,過得比較有趣,並記得讚美孩子願意忍耐並配合的態度。
▊Enhance the safety強化安全感:親子可以主動討論所接觸到的訊息,不僅能提供孩子目前所處環境安心的感覺,也能引導孩子接受適當且可靠的資訊來源,以避免錯誤資訊所引發的不安和焦慮感受。
Q3:親子衝突發生時,我如何穩住自己的情緒?
在居家防疫期間,親子相處的時間也會比平日時間來得長。家長可能會因此有些摩擦的狀況或負面情緒等。而台大兒家中心提供也多項調解焦慮、憤怒情緒的方法。
焦慮,是一種當自己面對新環境、新挑戰時會出現的情緒感受。而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練習放鬆技巧,來緩解焦慮的情緒。
包含像是規律地用腹部深呼吸重複4至5次,或是以轉念、重新評估的方式來練習:停止自責的想法、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而這也同樣可以應用在憤怒的情緒中。
另外,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也開設疫情心理健康專區,集結許多學會等專業組織所提供多種心理健康資源,供民眾使用。有興趣的讀者也可以進一步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