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2原則有助維持長者情緒穩定 | 健康遠見
長照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2原則有助維持長者情緒穩定

【專家觀點】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2原則有助維持長者情緒穩定 從電影《父親》學習認知症照護!2原則有助維持長者情緒穩定。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一再強調要做好認知症照護必須先認識認知功能是甚麼,並懂得認知功能缺損後與生活能力間的關係,才能進一步思考提供何種照護方式,其實從電影《父親》(The Father)中的劇情,正可提供照護者啟發,理解為何如此,如何避免,如何提供適宜的照護方式,總之,千萬別犯一個宗教性電視台將上映《你好,我是誰》戲劇的錯誤,製造認知症長者心中的挫折感。

首先要說明的是:認知症照護是因「人」而異,這「人」包括:認知症患者及照護者,每一個家庭在這「人」的因素上均不同,所以無法完全一致,且尊重每一家庭所選擇的照護方式,雖無法完全一致,但許多研究卻提供「理想」、「適宜」的照護原則可去思考與遵循。

當目前沒有藥物可治癒認知症時,如何讓認知症長者有安全感、成就感,是降低精神行為症狀(BPSD)、減緩退化的基本要素,這其中,無論是電影《父親》或是電視劇《你好,我是誰》都以照護者立場,去改變認知症長者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衍生出不必要的精神行為症狀,忽略環境支持對認知症照護的重要性。

原則一:提供認知症長者生活在熟悉的人、物、活動、環境等條件

熟悉的人、物、活動、生活方式等可提供認知症長者穩定、信任的情緒,熟悉的生活環境可提供認知症長者安全感、駕馭感,陌生的人、物、活動、生活方式、環境等則容易製造認知症長者的恐懼、挫折、壓力,衍生出精神行為症狀,形成認知功能退化的可能。

電影《父親》中,原本獨居的父親因認知功能已出現退化,生活需要他人協助,女兒先是以聘請照護人員前去照護,但都被父親的被偷的妄想,懷疑照護者偷他的手表,而被他趕走,不得不將父親搬到她的住處,就近照護,父親搬到女兒公寓後,受到他的短期記憶、現實導向等認知功能缺損的影響,父親出現:以為還住在他自己的公寓(錯認)、以為已去世的小女兒還在(錯認)、以為要搬去巴黎的大女兒是要遺棄他(被遺棄妄想)、看到大女兒已經離婚的前夫(錯認)等精神行為症狀。

電影中的劇情,是以父親的視角來看生活上所發生的一切,父親的視角卻是短期記憶、現實導向、方向感等認知功能缺損的視角,正常認知功能的人是很難理解缺損者的世界,這部電影正是希望觀眾能學習從認知功能缺損者的角度來看他們世界,才能夠接受他們、包容他們、進而照護他們,提升照護品質,否則兩條平行線走下去,生活在一起會製造不斷挫折與衝突。

熟悉的人、物、活動、生活方式等可提供認知症長者穩定、信任的情緒,熟悉的生活環境可提供認知症長者安全感、駕馭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熟悉的人、物、活動、生活方式等可提供認知症長者穩定、信任的情緒,熟悉的生活環境可提供認知症長者安全感、駕馭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同樣在電視劇《你好,我是誰》中,兒子基於工作需要,讓母親配合他的工作地點的轉換,不斷從東部、北部、搬到南部等地,也反映出照護者立場去思考居住環境,忽視認知症長者對熟悉環境的需求,在今天現實生活中,正是許多家庭都會面臨的兩難,並非沒有調適的方法,可惜的是劇中並未提供。

如果從國外長照機構對認知症長者的環境變遷方式,即可看出解決方法,前提是確認長者熟悉的環境的要件有哪些,以個人日常用品為主,包括:寢具、盥洗用品、茶杯、家人照片、個人與家庭榮耀的照片、個人喜愛的娛樂用品、宗教信仰等,甚至空間足夠時,個人的沙發等家具都可搬去使用。

同時,安排家人可入住機構一段時間,讓家人陪伴長者熟悉環境與新的朋友,物品及家人都是配合如何讓長者到新環境中,有安全感、熟悉感為目的,逐漸建立對新環境的接受之後,家人的角色與付出時間可逐漸減少,但不表示不再前來探視,因為家人對認知症長者的愛與關懷永遠是最佳良藥。

所以不是不能對認知症長者變動環境,理想的情況下,是避免發生搬遷,一旦搬遷,除物理空間改變,街坊鄰居等人際關係的支持系統完全瓦解,容易形成認知症長者的恐懼、挫折、退縮等心理反應,甚至衍生認知功能化。

但如果子女必須搬遷,就該考量認知症長者的適應能力已經降低,如何協助環境的轉變,善用長者個人熟悉物品、熟悉的作息模式、音樂、圖像及熟悉的家人等要素,以及如何運用原本人際關係以建立新的支持系統,或以原本建立的規律化非藥物生活方式添補、轉移對環境的陌生。

一旦認知症長者短期記憶、現實導向等功能受損,轉換新環境,記不住剛剛家人所說過的話,無法掌握當下的人、地、事、物等,時間點回到過去,自然出現錯認、被害妄想、被偷妄想、被遺棄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是誰造成的?該誰用方法來舒緩?

保留認知長者的個人日常用品,包括:寢具、盥洗用品、茶杯、家人/個人與家庭榮耀的照片、喜愛的娛樂用品、宗教信仰等,都是在環境變遷時很重要的一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保留認知長者的個人日常用品,包括:寢具、盥洗用品、茶杯、家人/個人與家庭榮耀的照片、喜愛的娛樂用品、宗教信仰等,都是在環境變遷時很重要的一環。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原則二:避免製造挫折感,協助對人、地、事、物的定位,增進認知症長者情緒的穩定

既然連藥物都無法治癒短期記憶、現實導向等功能的缺損,唯有靠照護方法及技巧。

無論是電影《父親》或是電視劇《你好,我是誰》都以照護者立場,將認知症長者是為過去功能存在時的長者來互動,自然製造認知症長者的挫折感與妄想、猜疑等,照護者與被照護者存在兩條平行線上,無法有交集,僅會產生照護者持續退化的可能。

電視劇《你好,我是誰》中,從劇名到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互動言語,即可看出問題所在,明知長者短期記憶、現實導向等功能受損,還要去問長者:《我是誰》?且在言語中,將長者視為幼兒,以童稚化方式與長者互動,試問:好比如明知對方沒帶錢,卻要他請客吃飯,不是在製造對方尷尬、窘境、挫折、難堪嗎?

倘若這是在家庭中,個人選擇對長者的照護方式,當然予以尊重,但變成傳播訊息,還打著神經科醫師招牌,卻做出錯誤示範,影響甚大,只是再次證明神經醫學沒有教導正確的認知症照護知識。

在電影《父親》劇情中,父親有視幻覺,以為已過世的小女兒、已與大女兒離婚的女婿出現在家中,他詢問大女兒後,大女兒很直白的表示:「爸爸,這裡沒有別人。」自然造成父親錯愕、挫折感、猜疑。

因為兩者是站在兩條平行線看時空,大女兒安妮已經離婚五年了,努力幫父親找一位看護,卻被父親趕走,且被父親懷疑想霸佔他的財產;父親因短期記憶、現實導向等功能受損,時而回到五年前,安妮還未離婚,與先生同住時期,時而跳躍到更早小女兒還未過世的時空,又被大女兒拉回到現在的時空環境,如何不會產生挫折感!

也造成活在當下的大女兒安妮,無法理解父親為何有哪些言語與行為,更將父親每一句話當真,認為自己付出及犧牲哪麼多,還遭到父親誤會,要奪他的財產,難過得失魂落魄,在廚房倒水時,一失手把杯子摔到了地上,讓安妮痛不欲生,長期以來沉浸在這種巨大的壓力之下,甚至有一幕是幻想以雙手掐死已躺在床上父親,尋求解脫。

利用家庭過去成長的照片,能幫助長者增加對人物的識別。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圖/利用家庭過去成長的照片,能幫助長者增加對人物的識別。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其實,這些故事常出現許多認知症家庭中,不是在逃避、面對兩者的波盪中,走完照護過程;或走不出死胡同,若不是照護者罹患憂鬱症,就是發生無法控制的家庭悲劇;當然最好是找到專業協助,有適宜的照護方法解脫困境。

即然知道認知症長者功能缺損,照護者應該協助長者對人、地、事、物的「定位」,避免製造挫折感,增進認知症長者情緒的穩定。譬如:照護者掛上印有自己姓名及照片的名牌,每次主動向長者介紹一次自己,並利用家庭過去成長的照片,幫助長者對人物的識別,就算長者早期功能還在,也應該建立此一模式,讓長者熟悉、有信心,不擔心叫不出家人姓名,如此是否是讓長者情緒更穩定!

同時,每天生活內容規律化作息、家庭環境明顯的標示、鐘錶與日曆,再配合時令的花卉、蔬菜、水果等、幫助長者確認當下的時空環境,使其安心生活在專業照護下,不出現壓力、恐慌,精神行為症狀順勢減少,情緒自然穩定,提升生活品質。

這就是為何照護者一定要清楚認識甚麼是認知功能,理解認知功能與生活自主能力間關係是甚麼,才能清楚知道如何幫助認知症長者在功能缺損中,生活還能維持一定品質,降低精神行為症狀,達到減緩退化目的,請別再製造認知症長者挫折,請別再將他們當作幼兒、無能的人,尊重與理解是照護的精隨所在。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