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21天奪走274條人命,都是政府超前「不」署惹的禍? | 健康遠見
疫苗

21天奪走274條人命,都是政府超前「不」署惹的禍?

21天奪走274條人命,都是政府超前「不」署惹的禍? 圖/醫療量能吃緊,確診者於戶外急診區。僅為疫情示意圖。池孟諭攝

5月18日至6月7日,短短21天內,新冠病毒奪走274條人命。尤其,從發病到死亡天數僅8.3天,許多家屬連親人最後一面都見不到,讓醫衛界大呼不可思議,「在台灣,怎麼可能會發生這種事情?」而這一切,政府難辭其咎,恐是超前「不」署,而錯失了黃金搶救時機?

就在5月11日,獅子會前會長、宜蘭遊藝場兩個指標確診案例出現前,指揮中心與民眾根本料想不到,台灣會發生類似國外疫情大爆發的事情。

確實,台灣去年的防疫成績有目共睹,也幫自己爭取到一年的演練時間,得以充分因應突如其來的病毒攻擊,「但非常可惜,我們卻錯失了準備的大好機會,」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感嘆地說。

台灣第一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則一言以蔽之,指揮中心第一階段的「精準防疫、決戰境外」太成功了,導致過於依賴過去的「成功」經驗,而不認為需要預先整備。但防疫絕不能抱僥倖心理,「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

政府自滿的心態,也導致台灣爆發第二波疫情。511日至67,全台累計死亡數為274例(518日開始出現二個死亡案例)、確診人數超過1215例(含境外),致死率飆升至2.68%,不僅高過全球平均死亡率(2.16%),還超英(1.9%)趕美(1.78%),也贏過日本(1.77%)。

蘇益仁驚訝地說,「一般來說,確診者從發病到死亡是二至三星期的時間,不應該只有8.3天這麼短才對啊!」

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蘇義傑攝圖/抗煞專家、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蘇義傑攝

「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惟,出現破口即一發不可收拾

受訪的醫衛學者一致認為,在「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維下,等到防疫出現破口時,自然漏洞百出,正是致死率偏高的原因所在。

首先是,通報系統馬上出問題:過去個位數的確診案例,系統可輕鬆處理,當每天暴增至數百例時,隨即出現塞車,指揮中心無法即時掌握疫情,也衝擊到確診者的後送事宜。

其次是,沒有分級分流,病床配置不當:由於事前沒有沙盤推演,乃至於確診案例從5月15日的180例,一路增至500、600例時,雙北的醫療體系幾乎癱瘓。

初期,政府並未做好分級、分流的規劃。蘇益仁回憶說,當他於5月17日左右,獲知台大竟然收了100多名確診患者,其中不乏輕症者;連林口長庚醫院收治的確診患者,也有3/4屬於輕症,「我發現這樣下去會出大事,這些醫學中心是重症責任醫院,卻用來收輕症患者,會影響到確診重症患者以及一般緊急病患的救治機會,」蘇益仁說。

在他跟一些人的奔走下,一星期後,確診者才開始分級分流處理。往後,當快篩陽性者,屬於第一級無症狀或輕症的確診者,就分流至集中檢疫中心、檢疫旅館,如果出現症狀,就轉到專責醫院,如和平醫院,如果病情惡化則轉往台大、榮總、馬偕等醫學中心醫治。

蘇益仁再次強調,決定分級的衛生人員要非常專業,才有辦法分辨確診者屬於哪一級,該送往哪裡?

平時不準備充分藥物,醫師根本沒有子彈上戰場

當疫情爆發的第一個星期,由於各單位沒有做好分級分流,確實錯失重症患者救治的黃金時間,甚至出現確診者在家猝死的憾事。

張鴻仁指出,台灣的醫學中心一直都是滿床狀態,平常不可能空著病床等確診病患,指揮中心一聲令下,要醫院降載、成立專責病床,非一時三刻可完成,尤其新北市醫療資源匱乏,人均病床數是全國倒數第二(台北市每萬人口的病床數是58.15床,新北市為20.56床)。還好,經過一個月的調整,現在大致上軌道了。

台灣第一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總統府提供圖/台灣第一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總統府提供

第三個造成死亡率飆升的主因,是政府並未充分準備新冠藥物,且申請流程冗長,恐延誤重症患者即時治療的時機。

張鴻仁表示,站在公衛防疫的角度,你不知道敵人何時會來,凡事都要先規劃,即便藥物放到失效也要備著。但台灣人的思路就是「台灣防疫這麼好,不需要花大錢買藥物、也不需要大量準備疫苗」。平時不準備充分彈藥,等到大軍壓境時,醫師就沒有子彈可以上戰場。

所以當疫情大爆發時,醫師私下抱怨,申請時間冗長,家屬心急如焚。當時,新冠藥物由中央管制,申請瑞德西韋,須上報到各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的指揮官,批示後才能使用。直至醫院反應後,5月底才開放可向各區防疫醫師申請,當天可拿到藥。

但,6月初時,仍有重症病患的家屬反應,亟需瑞德西韋,申請後卻遲遲沒有下來。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已簽核同意一部分藥物可存放醫院,可自行設定把關機制,適合使用就用。

日前,指揮中心也與藥廠簽立開口合約,訂2萬1000劑。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目前約剩5000劑,6月10日前會到貨二萬劑。

中研院院士建議引進川普用藥,未被指揮中心採納

根據專責病房感染科醫師指出,目前治療新冠肺炎最有效的兩項藥物為地塞米松和瑞德西韋,瑞德西韋愈早使用愈好。當發現病患血氧從98掉到94以下,可考慮先使用地塞米松,若情況不理想,要趕快用瑞德西韋,若發展成嚴重肺炎,須使用介白質-6的藥物,並搭配瑞德西韋使用。

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指出,美國食藥署去年底核准Regeneron、Eli Lily與GSK三家藥廠所研發的新冠單株抗體藥品,臨床試驗證實,對高風險族群及早給予一劑單株抗體,死亡率可減少五至六成 。

陳培哲進一步指出,前美國總統川普去年確診時,便是採用Regeneron藥廠的REGN-COV2單株抗體療法。今年初他有向指揮中心建議,台灣可從美國引進此療法,可惜指揮中心沒有採納而未能備藥,「不過指揮中心最近打算要買了,希望能盡快買進來」,才能有效拯救生命,並減少醫療院所負擔。

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取自中研院官網圖/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培哲。取自中研院官網

他甚至建議,指揮中心應每天公告有多少種治療病毒的緊急用藥,庫存還有多少?已使用多少?資訊透明公開,讓負責診斷、治療的醫師,知道有多少藥可以使用。避免病人變成重症或死亡。

第四個造成高死亡率原因是,這一波確診者以老人居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坦承,疫情爆發前,台灣確診者以年輕人居多,致死率非常低,但這一波確診者以中高齡占比高,死亡平均年齡72歲,又以高齡、有潛在慢性病者居多,造成致死率偏高。目前已加強藥物與盡快施打疫苗,盼降低致死率。

過去,「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維,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如骨牌效應般倒下。從通報系統、篩檢量能、病床數、檢疫中心到藥物均出現破洞,加上確診者又以長者居多,導致短期內死亡率升高。

如無法大量施打疫苗,病毒恐如入無人之境而橫掃千軍

511至今,經過四星期的整備,確診者分流分級已漸上軌道,緊繃的醫療體系也出現緩解,蘇益仁指出,專責醫院加上醫學中心的專責病床,應該可以應付雙北的確診量。「至於死亡率是否會明顯下降,還要觀察一星期。」

只要醫療體系還能順利運作、長照機構不要出現群聚感染,科學園區不被攻陷,蘇益仁說,守住這三大區塊,疫情就能穩住,「不過,最終還是得靠疫苗,一定要快速全面施打疫苗。」

張鴻仁進一步指出,英國病毒比去年的病毒更難對付,傳播速度更快,民眾「自主封城」的防堵已做到極致,接下來只能打疫苗戰了。「政府要趕緊買,買愈多愈好,天底下沒有剛剛好的事,沒有一家餐廳開門就精準估算幾位客人上門,一個都不多。疫苗買多了,排序在後的人可提前接種,這時不能怕浪費,買不夠的苦頭,我們還沒受夠嗎?」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分析,不管是新加坡還是美日,在民眾施打疫苗後,重症及死亡率明顯大幅降低,以英國為例,6月初因新冠死亡個案僅個位數。新加坡目前已完成疫苗接種的病患,99.2%無症狀或輕症,只有1人需用呼吸器。

洪子仁進一步指出,長者是新冠重症風險族群,隨著年齡增加,重症及死亡率也會上升,唯一辦法就是打疫苗,才能降低重症及死亡率。現在的台灣人就像沒有武裝保護的軍隊一樣,病毒一入侵,恐如入無人之境而橫掃千軍。

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陳之俊攝圖/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洪子仁。陳之俊攝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