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COVID-19大流行期間,造成高死亡率和高罹病率,全球恐慌,為阻止病毒感染,施行限制居家、維持社交距離、居家上班和上學等多項隔離策略,尤其高感染風險的病人更應注意,以減少疾病擴展。在抗疫優先下,這些策略出於無奈,但可能會影響到生活型式和運動,本文選錄因COVID-19疫情造成限制居家時的部分報告,提供參考。
2021年2月,英國學者以手機追蹤2020年1月至6月封城期間,5395位受試者的每週身體活動量,年紀平均41歲,3274位(61%)為女性。在封城前,1422位(26%)為靜態生活者,1240位(23%)的活動量較少,2733位(51%)的活動量較大。結果發現封城後第一週,活動量減少者佔63%,約減少57分(37%)。封城前年輕人的活動量較多,封城後則變為最少,65歲以上民眾在封城期間仍維持一定活動量,解封後很快即恢復。
2021年4月,巴西學者普查全國39693位成人的運動量和生活行為變化;結果發現在檢疫限制住居期間,運動量減少者佔26%,看電視時間增長者佔26%,使用電腦或平板電腦時間增長者佔38%;最明顯的族群包括年輕人(對照組的6.6倍);高學歷者(增為4.37倍),居家工作者(增為3.31倍)。
2021年5月,西班牙學者分析2430位民眾,男性1,203位,女性1,227位,年紀範圍介於18至73歲。結果發現,限制居家期間運動時數都減少,主要因素為原本有運動習慣者(每週減少56.88小時),男性(每週減少34.78小時),高中學歷高中以下(每週減少54.21小時),都具有統計意義。
2021年5月,韓國學者分析南韓COVID-19前(2019年)和COVID-19期間(2020年)的比較,共有834位成年人(男性54.4%,女性45.6%) 參與。結果顯示,COVID-19疫情之前,每日平均步行6747.09步,在COVID-19期間降為5812.11步。發生COVID-19疫情後,每日睡眠少於7小時者減少3.6%,而每日睡眠長於9小時者增加3.6%。
這些研究採用手機或網路問卷,有其必然的潛在誤差,但仍值得參考;防疫期間限制居家的策略,必然會改變生活型式和運動習慣,限制的時間越久,造成的影響越大,且可能養成新習慣,若未注意防範,後果堪虞。眾所周知,活動量不足和坐立時間太久,會影響健康,久而會引起肌肉萎縮、肌肉無力、疲勞、肥胖、胰島素阻抗性、血脂肪異常、體適能變差,影響生活品質。有些慢性病患者的活動量本來就比較少,治療上需維持運動量,才有利病情和防範其他併發症,因此在疫情期間,更應提醒病患縮短靜坐時間,維持運動生活型式,妥善規畫居家運動,以改善健康,維持心血管機能,值得推廣並落實。
若身體情況較差,容易跌倒引起傷害,為考量安全,在無專業人員陪同下,較不適合在家運動,此時可酌量縮短坐下時間,多起身行走,例如每坐達30分鐘,即起身行走2分鐘,可間斷長期靜態生活的型式,也會比較安全。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