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9天輸出21個病例!為何台灣人出境頻頻被「確診」? | 健康遠見
防疫

9天輸出21個病例!為何台灣人出境頻頻被「確診」?

9天輸出21個病例!為何台灣人出境頻頻被「確診」? 圖/桃園機場全面PCR篩檢首日畫面。取自桃園國際機場 Taoy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臉書粉絲專頁

台灣從去年爆發新冠疫情以來,出境國人偶而會被日本、法國、越南、中國大陸篩檢後,通報為確診個案。經指揮中心調查後,幾乎每一次都是以「非境內感染」結案。但最近9天,光是從台灣出境到廈門的旅客,就有21位被確診,民眾私下議論紛紛:「為何在台灣沒事,出國就變成陽性染疫?」

從6月下旬起,台灣每天的確診數均降至二位數,政府也開始討論「解封」事宜。弔詭的是,根據廈門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每日的疫情通報,從6月25日至7月3日,幾乎每天都從入境航班中,發現來自台灣的新冠確診者,總計已有19例,其中還有無症狀感染者。今年以來,台灣已成廈門境外輸入確診病例的第三大來源地,僅次於菲律賓、美國。

每當中國大陸通報有從台灣入境的確診案例時,總有人以政治的角度分析,「就是阿共的陰謀」,直指是對岸故意搗蛋。

但,台灣第一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說,撇開意識形態不談,防疫沒有「面子不面子」的問題,被外國驗出是陽性,除非拿到檢體重驗一次,才知道誰對誰錯?任何國家幫台灣篩檢出確診個案,指揮中心就趕緊去疫調、匡列篩檢,找出感染源,阻斷傳播的可能性。

台灣第一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總統府提供圖/台灣第一任疾管局局長(疾管署前身)、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張鴻仁。總統府提供

從去年至今,不時有台灣輸出確診案例的新聞,民眾早有深深的疑慮:明明都要準備72小時內的核酸檢驗(PCR)陰性報告,才能搭機,為何到了國外,一直被驗出病毒?

7月3日,指揮官陳時中被媒體詢問時,先是一陣苦笑,然後鬆口說,「每個國家都有一些黑數在,每個地方都會有,包括台灣,去年還能講可能沒有,雖然我們不排除有,但也不排除沒有的可能性,從5月開始到現在,有社區傳播之後,那我們幾乎要說,台灣是一定會有隱性病例。」

《遠見雜誌》也特別彙整學者專家意見,試圖釐清為何台灣出境旅客會被驗出病毒?

PCR採檢交給有經驗的醫師處理,更容易檢測到陽性

其實,新冠病毒核酸檢驗(PCR)共有三步驟:

第一步是由醫護團隊採樣,樣本可能是痰液、鼻咽拭子、或是咽喉拭子等,再送到專門的檢驗室。

第二步,每家實驗室會選定不同的病毒基因作為即時性聚合酶連鎖反應(Realtime PCR)的偵測標的,再設計具特異性的DNA引子(Primer)作爲DNA複製的起始點,進行「Realtime PCR」檢測。

第三步是根據檢測結果的Ct值,判定檢體到底是陽性、陰性或是無法判定。

首先是,採集檢體的方式。痰液及鼻咽採集的檢體內,多少有一些黏液,會干擾到核酸的萃取,加上PCR的試劑非常靈敏,進而會產生一些誤差。

此外,為避免醫護人員被檢體中的病毒感染到,檢體都是放在兩層塑膠套裡面,穿戴手套、防護衣的醫檢師必須將檢體從兩層塑膠套拿出來,再從事一連串的去活化病毒步驟,會耗費一些時間跟人力,這也是為何PCR無法快速完成報告的原因之一。

新北快篩站。池孟諭攝圖/新北快篩站。池孟諭攝

檢醫部的人都知道,如果採檢是交給有經驗的醫師處理,比較容易檢測到陽性。

再來是,疫情初期,在沒有商用試劑組可供使用時,每家醫院檢醫部的實驗室,會採取不同的檢測標的及引子來進行PCR檢測。基於每家醫院的資源、經驗,及使用的PCR機台均不同,做出來的Ct值就會有些不一樣。 

看似簡單的三個步驟,卻具備一定的專業性。只要有一個步驟出現瑕疵,都有可能發生在台灣明明是陰性(正常),出國卻被確診(陽性)的事情。

台灣竟然沒有制訂PCR篩檢準則,也沒有確診的Ct值數據?

令人驚訝的是,一位不具名的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透露,從去年2月疫情爆發至今,衛福部疾管署雖然有對提出新冠病毒核酸檢驗(PCR)的實驗室進行評量,卻沒有制訂全國統一的PCR篩檢步驟(準則),也沒有提供低量的檢測準品,所以並無法確保每家實驗室篩檢品質的穩定性與一致性。

PCR篩檢通常都是依據Ct值,來判定檢體是否為陽性?Ct值是指檢體中的RNA在PCR複製,達到醫檢師和儀器都認同的陽性所需的次數,當要複製很多次才能驗出病毒時,表示病毒量很低,比較難驗出。所以Ct值愈高代表病毒濃度愈低、患者體內的病毒量愈少。

弔詭的是,台灣既沒有篩檢標準的規範,也無制訂確診的Ct值數據,醫檢師如何判定?「好像有個不成文的規定,Ct值就是35,」台北一名醫學中心的資深醫檢師說,檢驗機構最終都是交給所選用的PCR篩劑來決定,顯現的是Negative(陰性)還是Positive(陽性)?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輔大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教授陳宜民驚訝地說,疾管署至今仍沒有制訂統一的篩檢標準,是非常荒謬的事。正常作法是,疾管署必須評估每家實驗室能否通過建立和維持質量管理體系,以確保產品質量沒有問題。例如事先測試20個檢體,就知道這家檢驗機構的報告品質是否穩定?

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輔大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教授陳宜民。陳宜民提供圖/台灣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輔大生物醫學暨藥學研究所教授陳宜民。陳宜民提供

由於沒有統一的準則,每家醫院的規模、資源又不同,例如醫學中心經驗豐富,品質也比較穩定,但有些檢驗機構擔心判斷錯誤,尤其是當Ct值在35附近、無從判定時,就會交給疾管署幫忙判定是否為陽性確診?

學者建議疾管署亡羊補牢,制訂統一的PCR篩檢準則

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都是肇因於指揮中心過去一年以來「不會出事」的防疫戰略思惟,直到今年515爆發第二波疫情後,就顯現出弊端。

以前一直沒有準備好,但現在疫情已趨緩,每天確診數也降至二位數,醫檢量能相對充裕,疾管署實應補做過去沒有做的「基本功」,制訂統一的篩檢標準,並評鑑檢驗機構的PCR報告品質。

陳宜民建議,疾管署要趕緊亡羊補牢,建立制度,就算疾管署不做,台灣有中華民國醫事檢驗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檢驗醫學發展協會,各縣市都有分會,也可以透過學會的力量,自訂標準,有個提綱挈領的指引,供全國的醫檢師參考,以確保台灣PCR篩檢的品質。

張鴻仁再次強調,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篩檢方法,PCR檢測結果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一旦台灣出境有被驗到,先不要找理由,指揮中心就當成是一次演習機會,多練習幾次,台灣的社區就會愈來愈安全了。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