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阻斷家庭內傳染傳染」是「新冠肺炎」防疫上重要課題,但是也是令人頭痛的一大難題。台南市安南醫院副院長許秉毅表示,因為一家人住在一起,共用客廳、廁所,甚至床舖,夫妻之間還有親密的接觸,一旦家裡有人在外感染到「新冠病毒」,其他人會都安然無事實在十分困難!
最近有一篇來自波士尼亞的25個新冠家族之研究(Master Sociomed 2021;33:4-9)顯示:家中若有一人在外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其他家族成員會有62%會受到繼發性的傳染。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研究顯示:小朋友的「新冠病毒」感染有75%以上是無症狀感染,很難察覺。
所以「家庭內傳染傳染」確實要小心,日前在台北市政府也公佈:有一戶三代同堂的大家族,裡面有九人確診,呼籲大眾,要注意「COVID-19的家戶傳染」!
防堵家庭內傳染最大的問題在:無法保持社交距離,另外戴口罩和分開吃飯也都窒礙難行。但是大家如果能作到以下的「三要三不要」,對阻斷COVID-19的家庭內傳染應該會有很大的幫助:
「三要」
第一要:是要「全家打疫苗」
唯有全家人都打疫苗,一起取得免疫力,才能夠避免自己被感染,同時避免其他家人被傳染。不論AZ、莫德納或BNT疫苗,只要打得到,都是好疫苗!至少讓你們每個人都取得70%以上的保護力。如果想要全家一起吃飯、在家中不戴口罩這是唯一的王道。
第二要:是要「規劃家中的污染區」
將全家人在外二戶外工作或讀書穿的鞋子和衣服放在「污染區」裡,以避免任何人把戶外的細菌和病毒帶入家中的「乾淨區」。例如,在家裡的玄關畫出污染區,放置外出鞋。進入客廳時,要換上「居家拖鞋」;在戶外穿的衣服,返家後放入「汙衣桶」。
如果第二天還要穿相同的衣服,要把衣服放在衣架上的「汙衣區」。衣架上的「汙衣區」可以用兩個分開的大塑膠外套區隔出來,而後再在兩個大大塑膠外套之間放置穿過的衣服。
第三要:是要「勤洗手」
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用肥皂洗手把洗手洗乾淨,將戶外帶回來的病毒和細菌殺光光,避免異形入侵。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三不要」
第一不要:是「不要用手拿都直接拿東西吃」
手常常會污染到一些環境裡面的病毒或細菌,直接拿東西來吃非常危險。記得病從口入,吃東西要用餐具,例如,吃薯條用叉子;吃漢堡時用包裝紙包著漢堡底部。
第二不要:是「不要用手揉眼睛」
要知道COVID-19病毒無法直接從皮膚進入人體,但可以從人體的五大罩門 — 兩個眼睛、兩個鼻孔、一張嘴上面的黏膜輕易侵入人體!因此,千萬不要用手揉眼睛。如果眼睛癢的話,可以用衛生紙來輕柔。
第三不要:是「不要用手來挖鼻」
如果鼻孔癢的話,可以用衛生紙包覆手指,稍微清理一下。
圖/阻止COVID-19家庭內傳染的「三要三不要」。許秉毅醫師提供
至於一家人是不是可以共進晚餐呢?雖然一起吃飯,會增加染疫風險,但在新冠肺炎盛行時,家庭是支持每個人心靈安定的最後堡壘,原則上,我主張:除非是社區裡面的流行有非常嚴重的疫情(如一週裡面有3個新個案),一家人還是要一起共進晚餐,共享天倫之樂。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全家打疫苗」是讓全家人可以一起吃飯、在家中不必戴口罩的唯一王道。
※本文由許秉毅醫師授權提供,原文請點此。
更多內容請至【臉書個人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