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各種防疫措施都以保全無價的生命為首要目標,上班、上學、休閒運動中心營運、戶外活動、社交、宗教、市場、商店、餐廳等,都受到諸多限制,其中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是運動和飲食,運動和適當飲食有益維護健康,可提高免疫力、體能、對抗病毒,但在肺炎疫情期間,民眾的運動反而減少,應多注意,才能有效改善。
由於防疫的需求,室內運動中心暫時封閉,讓平時從事戶內運動的民眾無法再使用這些設施;戶外運動場所如學校操場、公園的運動設施,也都貼上封條,以減少民眾運動時的間接接觸,戶外公共場所進出也需管制(圖一),可想而知,平時在公園或校操場從事運動的民眾,常會成群運動,同時也利用運動後的時間進行交誼,在疫情期間有違社交距離規定,這些民眾的活動量必然會明顯減少;一旦警戒時間太久,這些運動團隊會逐漸解散,使運動習慣發生改變,日後想要恢復昔日運動習慣,需費一番功夫。
圖/(圖一)本文作者提供
尤其戶外運動設施如籃球場、網球場和排球場的禁止使用(圖二),讓年輕人中斷平時從事的運動,其他如游泳、棒球、路跑等,也受到明顯的影響,應妥善配合防疫規範,同時呼籲民眾從事其他代用運動,才能維持體能和健康。
圖/(圖二)本文作者提供
此外,運動障礙也常起因於心理因素,尤其是失業、家人罹病、或承受工作/學習壓力的民眾,例如疫情造成許多無薪假的待業民眾,疏困方案策略的成效有待驗證,又如家人罹病住院加上隔離、子女需參加聯考或出國進修、變更生涯規畫、剛剛籌備開張餐飲店卻又立即需停業等,導致收入頓挫,生活拮据,在面對工作和經濟的雙重壓力下,民眾無暇運動,更何況許多運動中心需付費,並不容易。此外,在檢疫期間被要求入住防疫旅館或居家限制時,斗室內更難有運動的動機。有些民眾罹患慢性病、焦慮、憂鬱症等,病情會變化,對運動的興趣也會受到影響。
因此,要克服運動量減少的困境,必須從實務面和心理面著手,新冠肺炎的疫情帶來罹病、死亡、隔離、失業、失學、經濟拮据的多重壓力,進而衍生諸多障礙,應即時改善民眾克服壓力的能力,積極面對困境,衝破難關,切勿消極地暴飲暴食、懶散睡覺,形成惡性循環。社會若可適時伸出援手,給予經濟援助,可望減輕心理壓力,適當控制情緒、飲食和早睡早起,避免因為失眠而昏昏沈沈,沒有力氣來運動;唯有經常提醒改善,提倡運動益處,持之以恆,必能改善。
在推廣方面,可結合公眾媒體,宣傳運動觀念和適當飲食策略,以期改善免疫功能來對抗病毒,醫療專業人員可針對相關限制下,提供可行的代用運動處方,讓民眾在居家期間內,仍維持健康生活方式和運動,安全度過難關,尤其整身慢性病的病患,更為重要。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