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髖部疼痛,恐是髖關節唇受傷!「髖關節唇破裂」治療復健全解析 | 健康遠見
運動傷害

髖部疼痛,恐是髖關節唇受傷!「髖關節唇破裂」治療復健全解析

髖部疼痛,恐是髖關節唇受傷!「髖關節唇破裂」治療復健全解析 髖部疼痛,恐是髖關節唇受傷!「髖關節唇破裂」治療復健全解析。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台灣在東京奧運創下前所未有的好成績,然而許多運動員是帶著傷在場上拚搏。空手道好手文姿云曾在2013亞運的金牌戰中受傷,導致右髖關節唇(acetabular labrum)破裂,經過持續的復健治療及訓練,終於再回到場上並且站上奧運舞台,箇中辛苦只有選手本人及運動醫學團隊了解。 

空手道的踢擊和膝擊都跟髖關節的活動及控制有關,而髖關節過度的活動可能傷及髖關節唇。其實不只運動員,髖關節唇受傷其實是最常見的髖關節內的病變原因,也是髖部疼痛的常見原因。  

「髖關節唇」是什麼?

髖關節的形狀像是放在碗裡面的球,碗是骨盆的髖臼,而球則是股骨頭。然而若沒有將股骨頭好好的包覆在髖臼內,就可能造成脫位。髖關節唇是一圈包覆在髖臼周圍的纖維軟骨,負責增加髖臼的深度,增加髖關節的穩定度,而且不讓髖臼及股骨頭在髖部活動時互相碰撞。

髖部示意圖。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髖部示意圖。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常見造成髖關節唇受傷的原因包括:

•  外傷:最常見,約佔2/3,包括運動傷害、車禍等原因。

•  髖關節退化。

•  髖關節發育不良。

•  股骨髖臼撞擊症候群。

若髖關節唇受傷,可能會有以下症狀:

•  髖部深處疼痛或僵硬感:最常見,多在髖部前側及外側,可能會延伸到鼠蹊部或臀部。

•  取決於受傷的位置,活動時髖關節在某些角度感覺卡到甚至疼痛。

•  髖部活動時會有不穩定的感覺,感覺好像要脫位。

•  身體向前彎曲,例如:穿脫鞋襪的姿勢,容易誘發疼痛。 

髖關節唇受傷如何診斷?

髖關節唇受傷的病人,除非合併髖關節退化等其他狀況,否則往往X光是正常的。傳統上,核磁共振(MRI)搭配磁振關節攝影術可以最明確的診斷髖關節唇受傷。

近年肌肉骨骼超音波的發展,可以幫助醫師在診間就先大致評估髖關節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髖關節唇是髖臼韌帶的延伸,而且髖關節唇受傷常常會合併周遭軟組織的受傷,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檢查髖關節及周圍的肌腱韌帶。

除了診斷,肌肉骨骼超音波可以輔助超音波導引診斷性注射,意思是將麻醉藥透過超音波導引精準注射到可能的病灶處,如果注射後症狀減輕,該位置就可能是病灶所在。  

髖關節唇受傷如何治療? 

髖關節唇的血流供應只有在外圈的1/3,內圈的23只能依靠外圈擴散進來的養分,因此修復能力較差。

髖關節唇受傷的保守治療包括:

•  動作調整,需要改變運動訓練的方式。例如:深蹲可以以1/4蹲作為初始訓練的方式以免增加髖關節壓力,弓箭步單腿蹲也可以先不要蹲太低。

•  超音波導引髖部注射治療,包括增生療法(例如PRP)及玻尿酸等。

•  物理治療及運動訓練治療:初期可以增加核心肌群的控制與訓練,例如:以俯撐、側平板支撐、星星運動做訓練逐漸進階到單腿蹲轉體。心肺功能運動則以游泳、飛輪較為適合(注意飛輪訓練中要減少髖關節彎曲的幅度,可以把坐墊調高)。   

俯撐:脊椎中立,身體呈一直線,肩關節大約90度。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俯撐:脊椎中立,身體呈一直線,肩關節大約90度。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側平板支撐。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側平板支撐。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星星運動:側平板支撐下外展髖關節。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星星運動:側平板支撐下外展髖關節。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單腿蹲轉體:髖關節彎曲45度下弓箭步,旋轉軀幹,可配合負重。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單腿蹲轉體:髖關節彎曲45度下弓箭步,旋轉軀幹,可配合負重。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2020年一個關於髖關節唇受傷的青少年運動員的研究發現,上述保守治療能讓69%的運動員回到正常狀態,然而當保守治療失敗,還是需要關節鏡手術介入,修補髖關節唇。

髖關節唇關節鏡手術後的復健訓練,可分為四期: 

第一期(術後第1至4周):

降低疼痛及腫脹,開始早期運動介入。初期以拐杖及助行器輔助步行。訓練以墊上運動為主,維持髖關節活動度,例如上述的星星運動,側平板支撐下外展髖關節,每回合10 ~20下,一天3回。 

第二期(術後第5至7周):

增加關節活動度、肌肉延展性及肌力訓練。弓箭步可以放鬆延展股直肌及腰大肌;彈力帶加上椅子輔助半蹲強化髖關節外展肌群的肌力;平躺單腳拱橋同時訓練核心肌群與髖關節穩定度。 

平躺單腳拱橋運動。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平躺單腳拱橋運動。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弓箭步伸展髖關節前側肌群。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弓箭步伸展髖關節前側肌群。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利用彈力帶及椅子輔助進行半蹲訓練。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利用彈力帶及椅子輔助進行半蹲訓練。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第三期(術後第8至12周):

目標是恢復到完全的關節活動度和足夠應付大部分生活起居的肌力,復健運動例如用彈力帶練習側向走或是外展阻力訓練,訓練髖外展肌群 

利用彈力帶練習側向走。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利用彈力帶練習側向走。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彈力帶外展阻力訓練。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圖/彈力帶外展阻力訓練。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提供

第四期(術後12周以上):

這個時期我們稱之為「回到運動期」,顧名思義就是逐漸回歸原本的專項運動訓練,以文姿云選手的空手道為例,需要大量的身體旋轉、重心轉移、單腳承重,因此在這個時期應開始和教練、醫師、運動防護員或物理治療師討論,依照原本專項運動訓練的方式,稍微降低強度、共同擬定新的訓練菜單。  

結語 

髖關節唇受傷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隱形殺手,不只常見於運動員,一般人也常受髖關節唇受傷之苦。不過經過治療,多數人可以擺脫傷痛回到正常生活,就像文姿云一樣,受傷治癒後依然在賽場上發光發熱。

參考資料 

1.Nashville Sports Medicine and Orthopaedic Center, (2021, March 23). Hip Knee Shoulder Elbow | Sports Medicine. https://nsmoc.com/ 

2.Murtha, A. S., Bomar, J. D., Johnson, K. P., Upasani, V. V., & Pennock, A. T. (2020). Acetabular labral tears in the adolescent athlete. Journal of Pediatric Orthopaedics

作者

陳渝仁醫師:康禾復健科診所、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林杏青醫師: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劉家豪物理治療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組組長 

※本文由台灣運動醫學學會授權提供 

更多內容請至部落格:陳渝仁 復健專科醫師】【臉書粉絲團: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 SMA官網:台灣運動醫學學會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