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session_create_id(): Failed to create new ID

Filename: 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Number: 54

Backtrace: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54
Function: session_create_id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re/MY_Controller.php
Line: 14
Function: _master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controllers/Article.php
Line: 25
Function: __construct

File: /home/tim/health.gvm.com.tw/index.php
Line: 367
Function: require_once

防疫大破口!病毒氣膠可直達肺部支氣管,隔板恐增加傳播風險 | 健康遠見
防疫

防疫大破口!病毒氣膠可直達肺部支氣管,隔板恐增加傳播風險

防疫大破口!病毒氣膠可直達肺部支氣管,隔板恐增加傳播風險 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主導的國際合作團隊,27日發表跨國論文,指COVID-19氣膠傳播才是主要途徑,顛覆過去認知的飛沫或接觸傳播,引國際矚目,獲國際媒體報導。 

王家蓁主導的國際合作團隊,27日在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論文,完整交代了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毒以氣膠傳播(又稱氣溶膠傳播或空氣傳播)的科學機制。

這篇由台灣、美國、以色列氣膠學者跨國合作的論文指出,COVID-19超級傳播感染事件都一致指向氣膠傳播是主要途徑,而非過去認知的飛沫或接觸傳播。

比起飛沫,氣膠在空氣中懸浮更久 

王家蓁表示,比起飛沫,氣膠不僅在空氣中懸浮得更久,可長達數小時,能傳播比現行規範的1至2公尺社交距離更遠;且一旦被吸進體內,小顆粒的病毒氣膠,尤其是5微米下,更可直接越過鼻咽及上呼吸道,到達肺部更深處的細微支氣管甚至肺泡處,而不被現行的鼻咽採樣篩檢偵測到。

王家蓁說,氣膠傳播並非難以防範,但須更加留意「加強空氣的清潔與消毒」以及「氣流的流動方向及影響」。

無法有效遏止氣膠傳播,成防疫破口 

中山大學指出,過去常認為氣膠傳播只會發生在長程傳輸,卻忽略氣膠傳播在短距離傳播的威力更甚;目前全球各國採取的防疫規範,是根據接觸及飛沫傳播設計,無法有效遏止氣膠傳播,無疑是防疫一大破口,也是疫情持續居高不下原因。

中山大學說,源自印度的Delta變種病毒持續肆虐全球,傳染力更高,部分案例甚至僅需15秒即完成傳染,更加凸顯防範氣膠傳播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隔板恐增加氣膠傳播風險 

論文並提到有國外研究指出,許多公共場合用隔板隔開座位,是設計用來阻絕因咳嗽或打噴嚏噴出的飛沫,但卻可能反而妨礙氣流流通,增加氣膠傳播風險。

論文並提出多項能有效防止氣膠傳播的措施,除了現行避免群聚、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口罩的密合度對於阻絕氣膠更關鍵,另改善室內通風、避免室內髒空氣重覆循環等,皆可有效降低室內病毒氣膠傳播。

論文27日刊出後即獲美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等國際媒體報導。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也製作一系列中英雙語科普漫畫「病毒飄之延燒攻略」(The Journey of Virosols),隨著論文發表同步推出,幫助大眾了解氣膠傳播的機制及重要概念。

本文轉載自2021.08.27「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加入健康遠見Line,對身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