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中小學正式開學,大批學生湧入校園,雖然政府已公布開學防疫指引,學校也積極準備,仍讓不少家長、學生對於校園防疫憂心忡忡。
從5月中「停課不停學」至今,漫長的暑假終於結束,今日(9月1日)中小學迎來開學日。「學生沒打疫苗進校園真的安全嗎?」「只有隔板真的夠嗎?」家長內心充滿焦慮,甚至有部分家長反應並未接到學校相關防疫通知,只能從新聞大致得知消息。
由於中小學學生尚未施打疫苗,且教師、校園人員也並未全部施打,而一個班級裡學生人數眾多,又有許多課外活動和同儕接觸等,都讓學生暴露在感染危機中。
目前政府針對中小學已公布開學指引,包含家長及訪客不能進入校園,學生定期體溫量測、消毒,以及學校教職員工及工作人員入校規定等。各校也積極添購防疫物資與建立標準。不過,從學生管理、物資、校園人員上,家長普遍仍有三大擔憂。
擔憂一〉下課學生互動多,公共空間風險高
在校園防疫上,學生活動為最關鍵要素。由於學生在校為群體活動,目前政府規定學生入校和下午上課前,必須量測體溫、手部清消與監測健康狀況,和全程配戴口罩、保持教室通風,並且採用固定坐位、確實點名等。
不過,在下課後,學生出教室休息、也難免會有同儕互動、課外活動,學生的自主管理與老師的監督更顯重要。
一名高中家長就表示,像是廁所與洗手台等屬於公用場所,且有些學校是學生負責打掃廁所、洗手台等,應該加強宣導防疫與消毒頻率。
另一名家長、同時也在小學安親班任教的劉惠萱表示,在回歸實體上課後,會擔心學生課外打球等活動,且小學生相較更難自主管理,吃飯時間也時常與同學聊天,雖然有隔板圍住,但仍擔心具有一定風險。
圖/張智傑攝
擔憂二〉隔板仍未備齊,自備材質仍有疑慮
開學前,學校已開始準備眾多防疫物資,包含酒精、消毒液、體溫量測器、用餐隔板、口罩等。不過,早有部分學校出現防疫經費不足、物資缺乏的問題,甚至之前也出現隔板之亂,有錢買不到,讓不少校長頭痛不已。
以用餐隔板為例,在用餐時,學生會拿下口罩飲食,為感染風險最高的時候,因此教育部建議用餐時,應使用隔板隔離。不過,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潘品睿表示,仍有一些學校尚未購足用餐隔板。
目前教育部回應,若有學校尚未買齊隔板,在用餐期間可在通風良好,且維持社交距離的狀況下,不使用隔板。
但潘品睿提到,有些學校請學生家長自備隔板,也有老師自己DIY幫學生製作,但是隔板材質包含壓克力、保麗龍、木板、紙板、透明塑膠隔板等都有人使用,材質是否可以重複利用,消毒方式、防疫功能都仍有疑慮。
圖/校園隔板。取自蔣萬安臉書
擔憂三〉學生還未施打疫苗,人員管制重要
校園內除了老師、學生外,還有警衛、校車司機,以及每日幫學生準備午餐的中央廚房人員等工作人員,目前學生還未開始施打疫苗,而少部分校園人員也並未施打。
目前政府規定,學校教職員工及工作人員,要完成疫苗第一劑接種且滿14日,並符合入校條件才能進入校園。若是未施打疫苗,要進入校園前要提供3日內抗原快篩或PCR檢測陰性證明,且之後每七日進行一次抗原快篩或PCR檢驗。
然而,潘品睿提到,疫苗是防止重症,仍無法避免染疫風險,更有未打到疫苗的教職員與相關工作人員,在校園人員的健康管理上還是家長最擔憂的部分。
此外,學生何時開始打疫苗也備受關注。目前政府宣布BNT疫苗即將抵台,將開放12至17歲學生造冊接種,並規劃在校施打或依通知書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指定合約醫療院所,且高中以下學生接種疫苗也有「疫苗假」可請。
學生、家長自救:加強教育宣導、自備防疫包
現今已經開學,校園防疫人人有責,除了政府、校方的努力,家長、學生也可以有自救方法。
方法一〉教育孩子
天氣炎熱,要一直配戴口罩連大人都覺得難受,家長也很擔心小孩戴不住口罩,尤其是體育課,也必須帶著口罩進行。潘品睿提到,孩子的自主健康管理與防疫意識,可以由家長建立。像是教導孩子戴口罩、勤洗手、消毒的必要性。
尤其,學生在下課後會有同儕互動、用餐會使用隔板等,可以請孩子更加頻繁消毒,也與同儕保持一定距離。
方法二〉自備防疫包
由於口罩需要配戴整天,而學生也必須時常消毒、洗手等。潘品睿也建議,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防疫包」,包含幾個新的口罩,在流汗或是一定時間定時更換,也可準備酒精、手部清潔用品等,加強書桌、隔板、手部消毒。
方法三〉防疫假
目前仍有家長不放心將孩子送至學校上課,政府也有提供防疫假。像是有一成五的台北市家長預計要幫孩子請防疫假,台北市、新北市也公布防疫假不限天數,且不列入出缺勤紀錄,而請假學生上課部分,教師則會規劃同步或非同步學習。
若有學生確診,依教育部規定,1人確診則該停課14天,如果不同班級的2人確診,則全校停課1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