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到9月,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和波蘭相繼宣布捐贈台灣疫苗,國人在喜出望外之際,也納悶「台灣過去說不上與這四個國家有特別『深交』,為何突然這麼友台?」
中東歐國家願意對台釋出友善訊號,絕不是矇著眼往世界地圖上飛鏢一扔的草率決定,堅實善意的背後,隱含著兩股外交勢力的推與拉,而且都與中國有關。
拉力》美國、歐盟連袂抗中,形成外交「新盟友」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國際研究與當代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葉耀元指出,這四個中東歐國家過去罩在鐵幕之中,向來對威權大國比較敏感。這次的挺台,除了表達立場,也創造未來深一層文化、經貿往來的可能。
但更重要的是,2018年美國開啟對中國的貿易戰,角力迄今未歇,歐盟也跟隨美國調整了對中態度。
「友台」動作,其實是四國對美國、歐盟抗中立場「順水推舟」的表態。這也意味,中東歐國家認為,跟美國和歐盟站在一起,比起選擇中國更有利。
這次立陶宛除了宣布捐贈疫苗,又即將要以「台灣」為名,互設代表處。中國因此祭出一系列手段,包括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也召回大使;中國國營企業「中鐵集裝箱」將於8月底中斷直達立陶宛鐵路貨運。
對此,歐盟對外事務處,選擇第一時間跳出來挺立陶宛,強調立陶宛此舉並沒有違背「一中原則」,並警告中國這樣做會對中國與歐盟關係產生影響。
「這跟2020年9月捷克參議長訪台時的反應截然不同,」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指出,關鍵是今年1月歐盟議會後,歐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年度報告決議文中,就要歐盟及其會員國「重新檢討其與台灣的交往政策,並與國際夥伴合作以幫助台灣民主的永續及免除外來威脅。」
「立陶宛都有先評估過,才敢這樣做!」賴怡忠分析。
簡短來說,歐盟未來在經貿上會持續與中國合作,但在政治議題,諸如人權等價值觀上會形成競爭的關係。
圖/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wikimedia commons
推力》中國一帶一路不如預期,17+1論壇信用破產
另一方面,中國一帶一路的效益未如預期,也造成自身在中東歐國家出現外交失利。
2012年中國為了強化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推動「16+1」領導人會談(2019年希臘加入改為17+1),中東歐國家莫不引頸期盼中國一帶一路政策下投資的到來。
但到2021年為止,中國對中東歐國家10年的投資額僅有區區31億美金,長此以往,讓不少中東歐政治人物譁然。
結果就是,2020年有六個國家並未派出元首或政府最高行政官員出席當年的領導人會談;立陶宛甚至於今年3月,正式經議會通過宣布退出。
在捷克,由於對中國經濟投資未彰感到失望;而漸行漸遠,部分政治勢力更站向反中一方。
捷克首都布拉格市長茲德涅克.賀吉普(Zdeněk Hřib)2018年當選後,便疏遠中國、親近台灣,例如和台北簽訂姊妹市等,締造更親密的關係。
圖/布拉格市長賀吉普。池孟諭攝
天降而來的外交禮物,台灣有好好把握機會?
此次疫苗捐台,都是由中東歐國家主動發起,並力抗中國壓力才得以成行。台灣相對更像是「在家坐等別人送糖果上門」,顯得生疏且被動。
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表示,本次各國捐贈給台灣疫苗,為國際民主夥伴齊心並肩對抗疫情,外交部表達由衷感謝,且因著過去一年疫情控管得宜,不斷對國際社會提供援助,展現了「Taiwan Can Help. Taiwan is Helping!」的精神。
對於立陶宛將和台灣互設「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一事,外交部則表示,並沒有因此有推動駐歐各館改名計畫的打算。
賴怡忠指出,面對外交出現進展機會,台灣卻顯得被動,源自於台灣過去與中東歐的關係向來不強,加上經費受限,「歐盟有27國,台灣在歐盟設立了15個代表處,但中東歐的代表處較為缺乏,例如親美的羅馬尼亞就沒有設立,但親中的匈牙利有。外交資源不足,讓台灣主動去深化和中東歐國家關係,相對困難。」
但在國關專家眼中,這次中東歐國家的友台政策,其實是台灣在歐盟外交前進的有利良機,值得好好把握。
葉耀元指出,中東歐國家捐贈給台灣的疫苗,固然是最實質的幫助,在「台灣代表處」一事上,台灣的獲益更是良多。
台灣過去使用「中華民國」(R.O.C)與其他國家交流時,外國很容易與「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P.R.C)搞混,導致直接牴觸中國的一中原則。
這次,外交部採取彈性作法,援引以往設立「台北代表處」的慣例,讓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正好給了友邦一個好藉口避開一中原則,「立陶宛和我國並未建交,況且台灣是『國名』還是『地區名稱』,都可以說得通,正好利用此一機會,讓我國在國際舞台上被稱之為台灣,」他形容這是「很有趣的破口」。
尤其往後外交部若要繼續尋求外交突破,這種改名「台灣代表處」的形式既然已有先例,便可依循。
這件事更深度的意義,是反映美國和歐盟,對「一中政策」開始形成新的解讀。
賴怡忠指出,從過去國際上的「一中政策」,是中國單方面認定的「一中政策」;如今轉變為「一中政策、國際各表」,各國各自擴充或解釋對一中政策的認知與內涵,將會牽動我國未來外交地位的變化。
賴怡忠預測,歐盟應會透過各種多邊組織,繼續加強與台灣的關係,並持續鼓勵歐盟成員國加深與台灣的互動,包括經貿、文化上的往來,形成對中國在外交上的牽制。
對台灣來說,外交上一旦能爭取更多空間以及認同,對於遏止中國進一步對台灣的逼迫,都或多或少有幫助;而台灣也該更加主動,在已經可預見的舞台上,尋找更多外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