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案持續延燒,8日確認是Delta病毒株,家長深怕孩子不慎染疫,影響身心健康。究竟兒童和成年人染疫,在症狀表現、重症及死亡比例上有何不同?《健康遠見》為您整理醫師看法及國際研究數據解答!
國內本土疫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日前傳出的國籍染疫機師傳給桃園高職兒,到幼兒園師生群聚案。7日新北市衛生局更證實,中和區某國小一名學童因有陪病需求,被安排採檢而確診;且初步疫調此確診國小生與新北幼兒園無關,感染源仍待釐清…。
幼兒園群聚愈滾愈大!圖解最新疫調、匡列進度
開學至今8日,校園已傳出多起疫情,不免讓不少家有幼兒、學齡孩童的家長們感到憂心忡忡。尤其,光是新北幼兒園一案,現階段已累計有1位老師、10名幼兒、4位家長,共15人確診。
且值得注意的是,此案不僅擴散力驚人,涉及人數更是眾多。截至目前指揮中心已匡列相關接觸者411人,其中362人居家隔離、49人自主健康管理,相關疫調匡列、採檢仍持續進行中,可能還有部分確診者未被檢出。
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林氏璧揭「台日美3國兒少新冠感染數據」解答
隨著上述消息傳出,各大家長群組也隨之炸鍋,不少焦急的爸媽、長輩無不緊張的表示:「Delta變種病毒傳播力這麼高,12歲以下的孩童沒有新冠疫苗可打,保護力不夠,演變成重症怎麼辦?」、「幼兒園的小朋友還這麼小,如果感染COV1D-19會不會影響他未來的成長發育?」
爸媽們先別急著焦慮,不妨先來看看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孔醫師)於臉書粉專分享,台灣、日本、美國3國針對兒童/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及重症統計數據:
台灣
背景:以台灣2021年5月中至6月底,應該是Alpha變異株那一波疫情下,所公布按照不同年齡所統計的新冠染疫者重症率及致死率數據。
未滿10歲:共有340人確診,當中1例重症;
10歲-19歲:共有401人確診,當中2例重症;
未滿20歲:共有741人確診;三者死亡人數皆是0。
圖/林氏璧提供
日本
背景:統計日本從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包含感染Delta者),確診兒童、青少年重症率及致死率。
未滿10歲:確診7萬5213人;
10歲-19歲:確診15萬2813人;
未滿20歲:約22萬人確診;三者死亡人數皆是0。
圖/林氏璧提供
美國
美國CDC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兒童青少年重症的狀況:Delta沒有增加疾病的重症比例」(CDC: Delta variant causing increase in pediatric COVID-19 cases, not severity)。
研究發現,雖然美國兒童、青少年在Delta變異株疫情,因傳染力增加,染疫人數的分母增加下;美國兒童、青少年總住院人數是增加的(12~17歲沒打疫苗者,住院機率是有打疫苗者10倍),但重症、死亡等比例相比於之前的病毒,並無增加。
羅一鈞:10名染疫幼兒中有6人出現症狀,皆輕症
而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在記者會上也提到,現階段疫調結果發現,在這起幼兒園群聚事件中染疫的10名幼兒裡,有6位小朋友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等症狀,且皆為輕症。
過往研究報告也發現,孩童染疫即便是感染Delta,發生重症的機率皆低於成人,外界不需過度擔憂。目前指揮中心皆安排染疫孩童與一名家人,以兩人一室的方式入住專責病房,並由兒科及感染科團隊協同照顧。
林氏璧:兒少染疫重症、死亡率遠低於流感!師長更該留意自身狀況
因此,林氏璧也強調,從上述數據、資料可知,兒童及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率甚至遠低於流感(流感專攻年長者及小小孩)。故他認為此次新冠疫情的防疫戰場並非兒童本身,而是小朋友周遭的人。
且根據BBC報導,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Tim Spector 表示,Delta主要症狀為頭痛,再來是喉嚨痛、流鼻水和發燒,症狀相當類似「重感冒」。相比之前武漢原始株、Alpha,比較典型的咳嗽和嗅味覺改變等症狀,則變得比較少見,也更容易被大眾忽略。
林氏璧補充,最重要的是「加零並不是清零」,不代表社區沒有潛在隱形傳播鍊!更何況新冠染疫者也有很高的機率是無症狀感染者,民眾一定要提高自身警戒。
所以他認為,在目前疫情風聲鶴唳的情況下,孩童家長及校園內的教職員都要特別留意孩子與自身的身體狀況,即使接種過疫苗也不能輕忽。一旦出現鼻塞、咳嗽、喉嚨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狀(就算沒有發燒)都建議請假在家休息、及早就醫!尤其是教職員就算沒有症狀,都應該有定期快篩檢查的SOP,以防染疫而不自知。
圖/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林氏璧:現階段與其讓青少年打第一劑,不如先讓高齡族群打第二劑
另外,林氏璧也提到,根據統計Delta變異株在沒打疫苗的成人造成重症、住院的機率是Alpha變異株的2倍左右。所以在疫苗接種政策上,他現階段並不贊同19歲以下青少年優先施打BNT疫苗的措施。
他表示,指揮中心目前求「公平」,計畫先衝高全台第一劑的覆蓋率;但林氏璧指出,他認為新冠病毒重症及死亡率在不同群族上本來就不公平,年長者染疫後重症、死亡的機率更高。尤其,50歲以上重症率為16.5%、60歲以上更高達28.3%,更是需要注意的一群。
而學生染上病毒不容易引發重症,但有可能會把病毒帶回家傳染給家人、高齡者。林氏璧也提到,雖然自己贊成追打第一劑的想法,因為對於防重症是有意義的,不過在台灣還相對缺疫苗的時候,「與其先讓青少年打第一劑,不如先讓高齡族群打第二劑。」相對有助減少醫療體系的負擔。
特別是現在台灣還有不少長者、青壯年第一劑還沒打,第二劑更是幾乎都沒有,且其他第九類、第十類族群連第一劑都尚未打完,故他認為,以現在BNT到貨狀況,打在上述提到這些人身上,都應比青少年優先。
林氏璧說明,自己比較同意大學生優先接種BNT的安排,因為這些人重症率比青少年更高一點點,而且他們是跑教室上課、活動力也比較強,相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