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發生,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命帶來很大的威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嚴重,2021年5月12日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全國民眾必須遵守多項規定,包括外出全程戴口罩;禁止室內5人以上,室外10人以上聚會;僅保留維生、秩序維持、必要性服務、醫療及公務所需,其它營業及公共場域全部必須關閉;發生群聚的社區,必須封鎖。
這些警戒措施非常重要,有助控制疫情,同時也有利於環境生態。在疫情三級警戒前,清晨的公園或校園的籃球場,到處都散落滿地的保特瓶、垃圾袋、衛生紙、吃剩的薯條、麵包、餅乾屑等,讓清理保特瓶的義工和清潔隊員十分忙碌。
新冠肺炎三級警戒下的公園和校園
後來進入三級警戒,公園暫時封鎖,大學校園施行實名制管制進出;戶外運動設施封閉,學校外圍上隔離圍籬,儼如城牆,不得其門而入。
9月上旬以來,疫情得到控制,警戒降級,公園和校園有條件開放給民眾進入,在夜間到清晨時段從事運動;筆者開始回到校園的最初幾天中,發現整體環境出現很大的改變,包括:
(1)堆積滿地的保特瓶、垃圾、麵包屑、薯條等都消失,球場環境變得很乾淨整潔;
(2)校園內的鳥叫聲不見了,先前清晨在校園運動時,鳥兒爭鳴,此起彼落,好不熱鬧,但此次在9月重返校園時,卻聽不到蟲鳴鳥叫,也許是地上的食物屑少了,鳥兒到別處覓食去了?
(3)校園外圍牆下地面的煙蒂不見了。清晨經過校園時,地上常可見到一堆堆煙蒂,尤其是在週末有大型活動時,更為明顯。三個多月的三級警戒期間,大型活動全部取消,這些圍牆下的垃圾和煙味標記也消失了;
(4)馬路上的垃圾桶變得整潔,很少見到滿溢出的垃圾桶;
(5)車輛和機車的噪音和排放的廢氣都明顯減少,空氣污染改善,讓校園變得安靜,空氣清新,這些都是在警戒期間管制進出後對環境生態的正面影響。
新冠肺炎也對環境生態造成一些負面影響
在另一方面,新冠肺炎也對環境生態造成一些負面影響,值得深思與防範。目前街道上到處都可見到標語,隨時提醒民眾要戴口罩、多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在對抗新冠肺炎時,增加很多保健用品和醫療用品的垃圾,這些包括口罩、疫苗注射用品(如針具、消毒棉花、疫苗瓶子等)、防護衣、面罩、消毒液等,此外,有些列為需回收的污染源必須審慎處理,許多這類垃圾都是拋棄式用品,日積月累下來,全民使用造成大量的垃圾量十分可觀,若是未妥善理場,可能會污染土壤、家居環境和地下水,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進而影響生態健康。
在抗疫的同時,民眾的生活型式逐漸改變,大家都戴著口罩生活和運動,在防疫大作戰中,同時要面臨許多經濟和健康的挑戰和損失,這場對抗新冠肺炎的戰疫,也讓我們確實感受到,生活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對環境生態也會造成正面和負面的改變,及早注意,才能讓環境更美好,生活更安適,身體更健康,能夠好好維持和因應,正是目前的重要功課。
(本文作者為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