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世界阿茲海默症日)當天,國際界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發佈了《2021年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認知症診斷之旅」(Journey through the diagnosis of dementia),除此之外,還有研究指出,空氣汙染、新冠肺炎均增加認知症罹患率。
「認知症診斷之旅」重點包括:
1、全球 75% 的認知症(Dementia Disease)病例未被確診,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更是有高達 90%的認知症病例未被確診。
2、臨床醫生對認知症的汙名化看法仍然是診斷的主要障礙,1/3的臨床醫生認為無能為力。
3、90% 的臨床醫生發現 COVID-19 導致額外的診斷延誤。
4、隨著認知症藥物的出現和診斷測試的轉變,對認知症診斷的「需求海嘯」將淹沒醫療保健系統。
這份報告由 ADI 委託加拿大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完成。阿茲海默症是認知症中佔有60%以上的比例一種類型。
空氣汙染與增加認知症風險有關,更會減少壽命
同時,這段期間,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研究團隊研究發現,空氣汙染與增加認知症風險有關,暴露量每增1微克每立方米,風險增則16%,調查也指出,會減少壽命。
還有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一項對世界各地95項研究的統合分析(meta-analysis)表明,全球5500萬認知症患者中,有近400萬成年人可能在65歲之前患上認知症,也就是屬於早發性認知症,早發性認知症可能比之前估計的更常見。
特別提醒:請別被衛福部及民間團體騙了,是世界阿茲海默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不是世界失智症日,是國際界阿茲海默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不是國際失智症協會。
重要的是:國際界阿茲海默症協會都已注意:臨床醫生對認知症的汙名化看法仍然是診斷的主要障礙,台灣卻還在汙名化,又要求提升醫療隊確診的能力。
圖/空氣汙染與增加認知症風險有關,更會減少壽命。張智傑攝
新報告發現,全球估計有4125萬例認知症病例未被確診
在全球有100多個阿茲海默症和認知症協會的全球聯合會-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ADI)表示,一份新報告發現,全球估計有4125萬例認知症病例未被確診,新的治療突破可能會導致對診斷的「需求海嘯」即將來臨,這可能會淹沒全球毫無準備的醫療保健系統。
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受委託提供ADI的2021年年度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認知症診斷之旅」,該報告發現全球5500萬認知症患者中有75%未被確診。在中低收入(LMIC)國家,這一數字高達90%。
2003年以來,一種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新藥首次在美國上市,美國聯邦藥物暨食品管理局(FDA)有條件地批准 aducanumab 用於早期阿茲海默症患者群體。如果沒有診斷,全世界許多認知症患者可能無法獲得新的治療突破。
此外,用於認知症診斷的血液生物標誌物檢測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推出,使診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準確。麥吉爾大學名譽教授和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作者 Serge Gauthier 表示,這些新的診斷工具將增加醫療保健系統提供診斷的壓力。
Gauthier 教授表示,更快、更容易、更便宜、侵入性更小的血液生物標誌物診斷工具的出現將與新興藥物治療和全球人口高齡化相結合,從而產生診斷需求的海嘯,給醫療保健系統帶來巨大壓力,現在,幾10年來第一次,針對參與疾病過程的關鍵類澱粉蛋白(β–Amyloid)的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在美國上市,並且可能很快會在世界其他地區上市,如果沒有準確的診斷,人們將無法獲得這些藥物。
去(2020)年3月11日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曾發布2020年事實與數據(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中,對於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類型認知症診斷與照護上未來持續增加的需求,美國有半數的基層醫療醫師(primary care physician)並未準備好面對,台灣或其他國家亦是如此。
(請見:美國阿茲海默症協會對提出警訊:有半數基層醫師未能準備好認知症診斷與照護需求)
認知症是全球所有疾病的第七大死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最新統計,認知症是全球所有疾病的第七大死因。令人擔憂的是,汙名仍然是診斷的主要障礙,世界阿茲海默症報告調查顯示,1/3的臨床醫生認為無能為力,使診斷成為徒勞。
ADI 執行長Paola Barbarino表示,醫療保健系統中缺乏認識和汙名正在阻礙支持認知症患者的努力。
她再次強調,醫療保健系統中的這種錯誤資訊,加上缺乏訓練有素的專家和現成的診斷工具,導致診斷率低得驚人,需要全球的醫療保健系統來確保他們的國家認知症計畫包括專業的認知症培訓和足夠的診斷設備。
Barbarino指出,20多年來,ADI一直呼籲世界各國政府實施國家認知症計畫,坦率地說,進展太慢了,現在形勢已經逆轉,需求勢必猛增。各國政府現在必須做出回應。
世衛組織認知症全球行動計畫規定,一半的國家應診斷出50%的預期認知症患者;然而,ADI 資料表明,成員國的診斷率可能低至高收入國家的25% 和中低收入國家的 10%。
圖/COVID-19大流行期間,只有1/3的認知症患者及其照顧者能親自接觸到臨床醫生。僅為情境配圖,取自shutterstock
COVID-19大流行期間,只有1/3的認知症患者及其照顧者能親自接觸到臨床醫生
此外,90%的臨床醫生發現,由於持續的COVID-19大流行,在提供診斷方面出現了額外的延誤和等待時間。在整個大流行期間,只有1/3的認知症患者及其照顧者能夠親自接觸到臨床醫生。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今年九月曾提出警告,長期來看,此波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導致認知症人口大幅增加,呼籲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全球政府重視這個問題,應該「迅速追蹤以及研究新冠病毒對罹患認知症比率的潛在影響」,以長期來看,由於新冠病毒可能傷及患者神經系統,反倒造成失智人數驟增。
認知神經學家亞特里博士(Dr﹒Alireza Atri)表示,他尤其擔憂所謂新冠病毒長期慢性症狀的影響,意即病患在康復後可能出現的持續情況,包括失去味覺與嗅覺、腦霧(brain fog)、頭腦不清、在專注、記憶與思考方面出現困難。同時身兼Banner Sun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的亞特里博士指出,新冠病毒會損害與堵塞大腦微血管、破壞身體免疫系統並造成發炎,這些症狀可能更易使大腦受損,導致認知症這類神經系統失調症狀提前出現。
空氣汙染程度的增加和認知症病例的增加都是世界範圍內的公共衛生危機
2021年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的新資料探索了空氣汙染物可能會如何影響認知症,以及降低它們對長期大腦健康可能意味著什麼。主要發現包括:
依照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現行標準,細顆粒物(PM2﹒5)和交通相關汙染物二氧化氮每減少10%超過10年,美國老年女性認知症風險降低14%和26%,認知能力下降也會減緩。無論女性的年齡、教育水準、居住的地理區域以及是否患有心血管疾病,這些益處均會發生在女性身上。
在法國,每立方米空氣中氣體汙染物PM2﹒5每減少1微克超過10年與降低15%的全因認知症風險和17%的阿茲海默症風險相關。
美國一項大型研究表明,長期暴露在空氣汙染物中與血液中β-澱粉樣蛋白水準升高有關,表明空氣品質與界定阿茲海默症的大腦生理變化之間可能存在生物學聯繫。
4000多名西雅圖居民參與凱撒醫療華盛頓健康研究所(Kaiser Permanente Washington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及華盛頓大學合作開展的「成人思想變化研究」(Adult Changes in Thought Study,下稱ACT)。自1994年ACT研究開始以來,約1000名參加者患上認知症。當有參加者確診,研究團隊就會比較每名參加者一生的平均汙染暴露量。結果顯示,住所在10年移動平均PM2﹒5暴露量每增加1微克每立方米(microgram per cubic meter),認知症發病率就會增加 16%,在阿兹海默症上亦有類似的關聯。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不斷有新的研究發現認知症危險因子,及有許多潛在患者未被確診,將越來越多的尋求診斷的人,有3/4的臨床醫生視為未來的主要挑戰,其次是因自我測試而尋求診斷的人。
ADI 執行長Barbarino表示,這表明世界各國政府為即將到來的認知症診斷需求做出適當的規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這將是各國政府一項公共衛生政策上的挑戰。
Barbarino表示,認知症患者有權知道他們的診斷結果,由此他們可以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這是一種漸進性疾病,而且數字每年都在增長。一場完美的風暴即將來臨,世界各國政府都應該著手應對。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參考資料:
Over 41 million cases of dementia go undiagnosed across the globe – World Alzheimer Report reveals
Air pollution could knock 9 years off the life of people in India, study says
Young-Onset Dementia More Prevalent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Covid could trigger a spike in dementia cases, say Alzheimer’s experts
COVID-19 Reduces Grey Matter In The Brain, Before-And-After Scans Rev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