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持續肆虐,疫情帶來的衝擊遠超乎想像。英國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最新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疫情大流行對死亡率以及人類的預期壽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且年齡下降的幅度超過預期。
新冠肺炎全球確診病例超過2億3千萬人(確診總數233,225,368),死亡數超過470萬人(累積死亡人數4,773,701人),目前死亡人數國家排名,仍以美國近70萬人(695,115人)排第一,巴西、印度分居二、三名,這就縮短2020年各國平均壽命,其中以美國男性的預期壽命減少最多,較2019年少2.2歲。
到2020年過去連續的三年中,男性出生時的預期壽命為79歲,回落到2012-14年的水準。女性預期壽命幾乎沒有變化,略低於83歲。通常,英國和世界各地的預期壽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而且下降是罕見的。
牛津大學研究:新冠疫情大幅縮短各國預期壽命
牛津大學9月27日公布的新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遠超乎想像。研究指出疫情大流行對死亡率以及人類的預期壽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且年齡下降的幅度超過預期。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期間,20多國的預期壽命減少逾0.5歲,其中又以美國男性的預期壽命減少最多,較2019年少2.2歲。
預期壽命為新生兒出生後,得以存活的生命長度預估,對於一個國家的健康程度為重要數據指標之一;然而預期壽命可能受肥胖、三高等長期健康問題,以及疫情或戰爭等暫時性事件影響。
去年全美約有330萬人死亡,超過美國歷史上任何一年,其中感染新冠死亡者佔11%;新冠肺炎疫情對美國不同族裔的影響也有所差異,而自從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以來,非裔人士的預期壽命,也是第一次在一年內縮短2.9歲,從74.7歲縮短至71.8歲,為2000年以來最短。
不過疫情爆發以前,西語裔(拉丁裔)的預期壽命甚至比白人的78.8歲還長,但受到疫情衝擊也最嚴重。新冠疫情在西語裔預期壽命縮短的因素中,占比達90%,在白人間佔68%,非裔佔59%。
牛津大學的研究共同主要作者Jose Manuel Aburto博士指出,有鑑於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嚴重性,預期壽命發現普遍下降的情況並不令人驚訝,但他指出:
❝「令人驚訝的是下降的幅度。」❞
研究分析歐洲各國、美國和智利等29個國家,其中22國的預期壽命比2019年減少逾六個月;整體而言,研究覆蓋的29國中有27國的預期壽命縮短,為二戰以來最大跌幅。
這項發表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JE)的研究指出,預期壽命減少的情況大多可歸咎於新冠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疫情以來,全球超過470萬人死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HU)統計,疫情爆發迄今,全球超過477萬3,701人死亡。
研究共同作者卡夏普(Ridhi Kashyap)表示,研究的結果凸顯新冠肺炎直接造成強大衝擊的事實,且疫情對許多國家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男性預期壽命減幅比女性要大!美國男性減2.2歲 ,二戰以來最大跌幅
在多數國家中,男性預期壽命減幅比女性要大,其中跌幅最多的是美國男性,預期壽命比2019年少2.2歲。
整體而言,15國的男性預期壽命減少逾一歲,11國的女性也有此現象,這抵銷過去五、六年在死亡率方面取得的進展。
美國的死亡率增加主要發生在勞動年齡和60歲以下群體,歐洲的死亡率上升最顯著的則是60歲以上的長者。
卡夏普博士進一步說明,如此預期壽命縮短的情況,是二戰以來後的西歐、以及1990年代蘇聯解體以來的東歐都未曾見過的情況。
然而上述研究的範圍尚不完整,卡夏普博士呼籲包含中低收入在內的更多國家,能提供死亡率數據,以供進一步研究,當然他並未指明是哪些國家。
牛津研究驗證了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7月公布的報告,指美國人的預期壽命較2020年減少1.5歲。
美國聯邦疾病防治中心表示,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受新冠肺炎影響逐年減少,2019年為78.8歲,2020年為77.3歲。
我國的平均壽命則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
我國的平均壽命則未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內政部於8月6日公布「109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1.3歲,其中男性78.1歲、女性84.7歲,皆創歷年新高;去年新冠肺炎疫情雖然肆虐全球,但我國在執行邊境防堵及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下,國人死亡人數為17萬3,162人,比前年減少2,384人。
(本文作者為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長照、認知症政策研究者)
參考資料:
Covid-19: Life expectancy is down but what does this mean?
Driven by covid deaths, U.S. life expectancy dropped by 1.5 years in 2020
(2021-08-06 10:41 聯合報 / 記者徐偉真/台北即時報導)